《答番昜使君胡直院二首》

时间: 2025-01-19 18:11:23

久别番君国,山川远间之。

惟应残梦里,壹似旧游时。

方草淮南诏,难酬渭北诗。

都忘今契阔,但记昔追随。

意思解释

答番昜使君胡直院二首

原文展示

久别番君国,山川远间之。
惟应残梦里,壹似旧游时。
方草淮南诏,难酬渭北诗。
都忘今契阔,但记昔追随。

白话文翻译

我与番君已经很久没有见面,
两国山川遥远相隔。
唯有在残余的梦中,
才似曾经游玩的时光。
此刻的草色如同淮南的诏书,
却难以酬答渭北的诗篇。
我已忘记了如今的契阔,
只记得曾经的追随。

注释

  • 番君:指的是外族的君主,特指与中国文化有交往的少数民族。
  • 山川:自然景观,象征距离的遥远。
  • 残梦:指梦境的残余,象征对往昔的怀念。
  • 方草:指春天的青草,象征生机与希望。
  • 渭北:指中国陕西省的渭河以北地区,诗人用以代指他人的文辞。
  • 契阔:指相隔久远,形容彼此之间的距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梦阮,号白石,宋代著名诗人。他生于北宋末年,经历了南宋的兴起,文学风格受到当时社会变迁的影响。刘克庄的诗作以豪放、刚健著称,常常反映出对历史的思考与对个人情感的深刻表达。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与友人别离之后,表达了对彼此间距离的感慨和对往昔的怀念。诗人通过对山川的描绘,展现了相隔遥远的心情,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对友情的珍视。

诗歌鉴赏

《答番昜使君胡直院二首》是一首表达思乡之情和对友谊怀念的诗作。诗人在开篇便直入主题,提到“久别番君国”,表明了与友人的长时间分别。接着通过对山川的描绘,强调了彼此之间的距离。此时诗人感受到的,不仅是地理上的遥远,更是情感上的隔阂。

“惟应残梦里,壹似旧游时”一句,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渴望与怀旧。在梦中,那段美好的时光仿佛又回到了眼前,令人感到温暖而又凄凉。诗人对美好回忆的追逐,反映出对友谊的珍视与对过去时光的留恋。

接下来的两句“方草淮南诏,难酬渭北诗”,则将诗人对现实的无奈感受展现得淋漓尽致。即使草色如春,依然无法回复渭北的诗意。这样的对比让人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失落感,仿佛即使有再多的美好,现实的距离依然难以弥补。

最后的两句“都忘今契阔,但记昔追随”则是诗人情感的高潮。尽管时光已经改变了很多,彼此的约定已然模糊,但过去的追随与情谊却是永恒的。诗人以此表达了对友谊的深情厚谊,也让整首诗的情感更加深沉而动人。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久别番君国:长时间没有见到外族的朋友,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
  2. 山川远间之:山川的遥远突显了两者的隔阂。
  3. 惟应残梦里:唯有在梦中才能见到昔日的朋友。
  4. 壹似旧游时:梦中回忆起曾经一起游玩的美好时光。
  5. 方草淮南诏:用春天的青草比喻友谊的生机与美好。
  6. 难酬渭北诗:感叹即使有美好的回忆,却无法用诗歌来回应现实的距离。
  7. 都忘今契阔:对现在的疏远感到无奈,已然忘记了当初的约定。
  8. 但记昔追随:唯有记得曾经的追随与情谊。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山川远间”与“残梦”形成对比,突出隔阂与思念。
  • 意象:草与诗的意象交织,表现出诗人对春天生机的向往与对友谊的追忆。
  • 拟人:将草色与诗歌拟人化,使情感更加生动。

主题思想

这首诗主要表达了对友谊的珍视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在长时间的分别后,诗人以自然景物映衬情感,展现了友情的无奈与美好。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川:象征距离与隔阂。
  • 残梦:代表对过去的怀念与追忆。
  • 方草:象征生机与希望,同时也是对友谊的寄托。
  • 渭北:具体地名,代表着友人之间的距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杜甫
    • C. 刘克庄
    • D. 白居易
  2. 诗中提到的“番君”是指哪一类的人?

    • A. 中原士人
    • B. 外族君主
    • C. 商贾
    • D. 农民
  3. “都忘今契阔”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未来的期待
    • B. 对现实的无奈
    • C. 对金钱的渴望
    • D. 对权力的追逐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月夜忆舍弟》——杜甫
  • 《寄李白》——王维

诗词对比

《月夜忆舍弟》与《答番昜使君胡直院二首》都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与对现实的感慨,但前者更侧重于兄弟情深,而后者则强调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友情与距离。两首诗都有着深厚的情感基础,但表达方式各有特点。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宋代诗人刘克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