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嵩山十首 峰顶寺》

时间: 2025-01-01 15:51:09

重重山前峰,上上终非顶。

行登众岭彻,始得山门迥。

高风惨多寒,落日侧先暝。

却视向所经,眇如在深井。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重重山前峰,上上终非顶。
行登众岭彻,始得山门迥。
高风惨多寒,落日侧先暝。
却视向所经,眇如在深井。

白话文翻译

在重重叠叠的山峰前,走到最高的地方,终究还是达不到山顶。经过众多山岭的攀登,终于看到了山门的宁静开阔。高处的风冷得让人感到凛冽,夕阳倾斜着光线,早早就开始了黄昏。回头看自己走过的路,远远地看去,仿佛置身于深井之中。

注释

  • 重重山前峰:形容山峰重叠,层层叠叠。
  • 上上终非顶:即使攀登到最高处,依然不是山顶。
  • 行登众岭彻:行走并攀登经过许多山岭。
  • 山门迥:山门开阔、宁静之意。
  • 高风惨多寒:高处的风冷得使人感到寒冷。
  • 落日侧先暝:夕阳倾斜,天色渐暗。
  • 却视向所经,眇如在深井:回望自己走过的路,景象显得渺小,仿佛身处深井之中。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辙,字子瞻,号晦庵,宋代著名诗人、文学家,是苏轼的弟弟。苏辙以其深厚的学识和卓越的诗才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他的作品风格清新、自然,常常流露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苏辙登嵩山时,表达了他在登山过程中的感受与思考。嵩山作为道教名山,承载着丰富的人文历史,诗人在攀登的过程中不仅感受到自然的雄伟,也引发了对人生道路的思考。

诗歌鉴赏

《登嵩山十首·峰顶寺》是一首自然与哲理交融的诗作。诗中通过描绘登山的艰辛,展现了诗人内心的追求与思索。重重山峰的描写,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观的刻画,更是对人生道路的隐喻。虽然爬上了许多山岭,却仍然无法触及真正的顶峰,暗示了人生的追求往往是无终的,人生的目标似乎总是遥不可及。

诗中“高风惨多寒”的意象,生动地传达出高处不胜寒的孤寂与艰辛,给人以深刻的孤独感。落日的描写则加深了这种感受,夕阳西下,意味着一天的结束,也象征着人生的某个阶段的结束,令人感叹时光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

最后,回望所走过的路,“眇如在深井”的意象让人感受到一种渺小与无力,仿佛所有的努力与追求都在瞬间失去了意义。这种情感的裂变,使整首诗充满了哲理的深度,引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重重山前峰:描绘山峰的重叠,暗示登山的艰难。
  2. 上上终非顶:即便走到最高的位置,仍然没有达到真正的顶峰。
  3. 行登众岭彻:经过许多的山岭,表达了攀登的历程。
  4. 始得山门迥:终于看到了山的门口,象征着达到一处宁静。
  5. 高风惨多寒:高处的风让人感到凛冽,暗示心灵的孤独。
  6. 落日侧先暝:夕阳倾斜,天色渐暗,暗示时间的流逝。
  7. 却视向所经:回头看自己走过的路,意味着反思与总结。
  8. 眇如在深井:形容回望的景象渺小,传达出无力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人生的追求比作登山,暗示艰辛和目标的遥远。
  • 对仗:如“高风惨多寒”与“落日侧先暝”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通过自然景观传达内心情感,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人生追求的思考,展现了人们在追求目标过程中的艰辛与孤独,以及在经历之后的深刻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峰:象征人生的目标与追求。
  • 高风:代表艰辛与冷漠。
  • 落日:象征时光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
  • 深井:暗示视野的局限和内心的孤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重重山前峰”的意思是: A. 山峰高耸
    B. 山峰层叠
    C. 山峰孤立
    D. 山峰陡峭

  2. 诗中“高风惨多寒”意在表达什么? A. 高处的风景优美
    B. 高处的风冷得可怕
    C. 高处的风轻柔
    D. 高处的风带来温暖

  3. 诗中“却视向所经”表达了什么情感? A. 迷茫
    B. 自信
    C. 反思
    D. 幸福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李白《庐山谣》
  • 杜甫《望岳》

诗词对比

苏辙的《登嵩山十首·峰顶寺》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均表达了登高望远的主题,但苏辙更强调了内心的孤独与思考,而王之涣则以豪情壮志和对美景的赞美为主。两首诗在情感表达和意象使用上各有千秋,反映出诗人不同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古典诗歌鉴赏辞典》
  • 《苏辙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