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子瞻游道场山何山》
时间: 2025-01-19 15:52:52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次韵子瞻游道场山何山
作者: 苏辙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两山相负为峰麓,流水重重注溪谷。
游人上寻流水源,未觉崎岖病双足。
山深下视云漫漫,径垂石底千屈盘。
松林阴森白日静,忽惊人世如奔湍。
客行不避苦寒出,僧定端居不下席。
人生嗟与草木同,置身所在由初植。
堂中白佛青髻鬟,气象冲淡非人间。
坐令远客厌奔走,径欲筑室依空山。
木鱼桹々夜将旦,星斗欹斜挂山半。
行役有程未可留,将出山门复长叹。
白话文翻译:
两座山相互依偎,形成了峰顶和山麓,潺潺的流水不断注入溪谷。游人沿着水流的方向寻找源头,丝毫没有察觉崎岖的道路让双足疲惫。山深处俯视,云雾缭绕,山径蜿蜒如千曲。松林阴暗寂静,白天的宁静让人忽然感受到人世的奔忙如急湍。行客不怕苦寒而来到这里,僧人却安然坐在席上不愿离开。人生感叹与草木无异,身处何地皆由早期的选择。堂中白色的佛像,青色的发髻,气息清淡而不似人间。让我坐在这里远离奔波,想在空山附近建一所房子。木鱼轻声敲打,夜将尽,星斗斜挂在山的一半。行程尚远无法停留,走出山门时不禁长叹。
注释:
- 相负: 相互依偎。
- 峰麓: 峰顶和山脚。
- 病双足: 疲惫的双脚。
- 云漫漫: 云雾缭绕。
- 松林阴森: 松树林阴暗而幽静。
- 草木同: 与草木一样,暗示人生的短暂与渺小。
- 木鱼: 一种佛教用具,用于打击发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瞻,号涧湖,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是苏轼的弟弟,与其兄并称“苏门兄弟”。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苏辙游览道场山时,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及对人生的感慨。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士人多有隐逸思想,诗中体现了超脱尘世的渴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道场山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怀,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与对人生的感慨。诗的开头以“山”和“水”作为自然元素的引入,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美丽的氛围。在游人寻源的过程中,诗人隐喻了人生的追寻与探索,尽管道路崎岖,双足疲惫,却仍然有追寻的勇气。此外,诗中对比了行客与僧人的生活态度,行客不惧寒冷,勇往直前,而僧人则选择安静的生活,体现了不同的人生态度。
随着诗的深入,松林的阴静与人世的喧嚣形成鲜明对比,突显出诗人的内心感受。最后,诗人希望能在这片宁静的山中安居,逃避世俗的纷扰,表达了对归隐生活的向往。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清新,充分展现了苏辙的文学才华与哲理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两山相负为峰麓: 描述了山的相依之美。
- 流水重重注溪谷: 水流蜿蜒流入溪谷,形成多层次的景象。
- 游人上寻流水源: 游人沿着水流寻找源头,象征对真理的探求。
- 未觉崎岖病双足: 追求过程中的艰辛却不自觉。
- 山深下视云漫漫: 从山上俯视,看到广阔的云雾,象征远大的视野。
- 径垂石底千屈盘: 小路蜿蜒曲折,隐喻人生的起伏。
- 松林阴森白日静: 描绘山林的静谧,与外界的喧闹形成对比。
- 忽惊人世如奔湍: 突然意识到世俗生活的急促与繁忙。
- 客行不避苦寒出: 游客不畏艰难困苦。
- 僧定端居不下席: 僧人静坐不离开座位,表现出内心的安宁。
- 人生嗟与草木同: 生命的短暂与草木无异。
- 置身所在由初植: 身处何地是自己早期选择的结果。
- 堂中白佛青髻鬟: 描绘佛像的宁静与超然。
- 气象冲淡非人间: 佛堂气氛清淡,超越了人世的纷扰。
- 坐令远客厌奔走: 让远道而来的客人厌倦奔波。
- 径欲筑室依空山: 希望在山中安居。
- 木鱼桹々夜将旦: 木鱼声响,夜晚即将结束。
- 星斗欹斜挂山半: 夜空星斗倾斜,描绘出清清的夜景。
- 行役有程未可留: 行程尚未结束,无法停留。
- 将出山门复长叹: 离开时不禁长叹,感叹人生短暂。
修辞手法:
- 比喻: “人生嗟与草木同”,比喻人生的短暂。
- 对仗: 多处使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 “松林阴森白日静”,赋予自然以情感。
主题思想: 该诗通过描绘自然与人生的关系,表达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强调了宁静与超脱的生活方式,反映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 象征高远的理想与追求。
- 水: 代表生命的流动与探索的过程。
- 松林: 象征宁静与隐逸的生活。
- 佛: 代表内心的平和与超然。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自然元素包括哪些?
- A. 山和水
- B. 田野和风
- C. 城市和河流
-
诗人对人生的态度是什么?
- A. 忧虑
- B. 追求
- C. 超脱
-
“木鱼桹々夜将旦”中的“木鱼”是指什么?
- A. 一种乐器
- B. 一种鱼
- C. 一种食物
答案:
- A
- C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山中杂诗》 by 王维
- 《静夜思》 by 李白
诗词对比:
- 苏辙的《次韵子瞻游道场山何山》与王维的《山中杂诗》都描绘了自然景观,但苏辙更注重人生哲理的探索,王维则更关注自然的静谧与人心的宁静。两者在意境与情感上虽有不同,却都反映了士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诗宋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