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向兄荆父帅维扬二首 其二》
时间: 2025-01-01 14:24:1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向兄荆父帅维扬二首 其二
作者: 曾协
大父曾开刺史天,
固应陈迹尚依然。
邦人却怪家风在,
故老今推宅相贤。
仗钺秉旄仍置使,
轻裘缓带更安边。
须知此日分忧重,
更觉光荣掩后前。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我的祖父曾经担任过刺史,留下的事迹至今仍在。地方上的人们却对我的家风有所非议,年长的人们现在都称赞我的宅子是贤良之地。手握权柄,身披铠甲,仍然要任命使者;穿着轻薄的衣服,闲适地生活,才能安定边疆。要知道,今天肩负的忧虑是沉重的,愈发感受到荣耀遮掩在前的光辉。
注释
- 刺史:指古代地方官员,负责地方行政。
- 家风:家族的风气和传统。
- 故老:指年长的人。
- 仗钺秉旄:指手握权杖与旌旗,象征拥有权力和威望。
- 轻裘缓带:指穿着轻便的衣物,象征安逸的生活。
- 安边:指稳固边疆,保持国家安全。
- 分忧重:指肩负重任,分担国家的忧患。
- 光荣掩后前:指荣耀的光辉在前面遮掩了忧虑的重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曾协(生卒年不详),宋代诗人,生活在南宋时期。他以诗歌见长,风格清新,擅长描写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关注家国事宜。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作者送别一位名叫向兄的朋友,表达了对家族荣耀与个人责任的思考。诗中提及祖父的成就与家族的声望,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家风的重视以及作者对自己责任的感悟。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家族历史的回顾,展现了个人与家国之间的紧密联系。开篇提到“祖父曾开刺史天”,不仅强调了家族的荣耀,也暗示了身为后代的责任。接下来的“邦人却怪家风在”,则引出了对家族声誉的反思,似乎在表明,尽管有过往的辉煌,但在现实中仍需面对外界的质疑。
接下来,“仗钺秉旄仍置使”与“轻裘缓带更安边”形成鲜明对比,前者象征着权力与责任,而后者则代表着安逸与享受。这里的对比揭示了身处权力中心的双重压力:一方面是对国家的责任,另一方面则是个人的生活选择。
最后两句“须知此日分忧重,更觉光荣掩后前”点明了诗的中心思想,强调了责任的重大与荣耀的相对。荣光虽在,但背后所承载的责任与忧虑则更为沉重。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大父曾开刺史天:提到祖父曾担任刺史,展示家族历史与荣耀。
- 固应陈迹尚依然:说明祖父的成就依然可以被人们铭记。
- 邦人却怪家风在:地方人们对家族的声誉提出质疑。
- 故老今推宅相贤:年长者称赞家中贤良之士,反映出社会对家族的评价。
- 仗钺秉旄仍置使:指责权力与责任并存,强调对国家的贡献。
- 轻裘缓带更安边:暗示生活安逸,反映个人的生活选择。
- 须知此日分忧重:强调当前肩负的责任沉重。
- 更觉光荣掩后前:感受到荣耀在前方,但忧虑重担在后。
修辞手法
- 对比:诗中通过对比权力与安逸,突出责任与个人选择的矛盾。
- 象征:权杖与旌旗象征权力,轻裘缓带象征安逸生活。
主题思想
全诗围绕家族荣耀与个人责任展开,探讨了在荣耀背后所承载的重压,表达了对家风和个人选择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刺史:象征权力与荣耀的地位。
- 家风:代表家族的传统与声誉。
- 仗钺秉旄:象征权力与责任。
- 轻裘缓带:代表个人的安逸生活。
这些意象不仅承载了个人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家族与个人责任的重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曾协是哪一朝代的诗人?
- A. 唐代
- B. 宋代
- C. 明代
-
诗中提到的“刺史”指的是?
- A. 地方官员
- B. 军事将领
- C. 文人
-
“须知此日分忧重”表达了什么思想?
- A. 生活安逸
- B. 家族荣耀
- C. 责任的重大
答案:
- B
- A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友人》(李白):同样表达送别与思念的情感。
- 《春望》(杜甫):涉及家国情怀与个人责任。
诗词对比
曾协的《送向兄荆父帅维扬二首 其二》与杜甫的《春望》均反映了对家国的思索,但曾协更注重家族的荣光与责任,而杜甫则更强调个人在动荡社会中的无奈与忧虑。
参考资料
- 参考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曾协生平与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