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叔武示忠州张使君德远近诗次韵三首 其三》

时间: 2024-12-30 23:11:41

安心今得法,问道旧名庵。

雅致追庞老,高风数泐潭。

远公容入社,弥勒本同龛。

寄语邦人道,丛林始罢参。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安心今得法,问道旧名庵。
雅致追庞老,高风数泐潭。
远公容入社,弥勒本同龛。
寄语邦人道,丛林始罢参。

白话文翻译:

安心现在得到了修炼的方法,向往着以前的名山道庙。
追求高雅的风范,仿佛追随庞老那样,清风拂过泐潭。
远公的风范可以融入社群,弥勒佛本是同一尊龛。
我寄语于邦国之人,丛林中的参禅已经不再流行。

注释:

字词注释:

  • 安心:心里安定,指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 旧名庵:指古老有名的道观或寺庙。
  • 雅致:指高雅而不俗气的情趣。
  • 庞老:指庞蕴,古代道教高人。
  • 高风:比喻高尚的品德和风范。
  • 泐潭:可能指清澈的潭水。
  • 远公:指远公法师,一位有德行的僧人。
  • 弥勒:指弥勒佛,象征着吉祥和未来的希望。
  • 丛林:指寺院或道观,特别是禅宗的聚集地。

典故解析:

  • 庞老:指古代道教高人,以其高洁的品德和道行闻名,诗中提到他是为了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
  • 弥勒佛:在佛教中代表未来的佛,象征着希望和慈悲,诗中提到弥勒与远公的结合表达了对和谐社会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曾协,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著称,常在诗中表现对道教和佛教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宋代,正是道教和佛教交融发展的时期,诗人表达了对精神修炼的追求和对社会人心的关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邃的哲理,展现了诗人对心灵修炼和高尚品德的追求。首句“安心今得法”直接表达了内心的安宁与满足,反映了经过一番探索后对道理的领悟。接着提到旧名庵,表明诗人对传统文化的怀念和向往,表现出他对前辈高人的敬仰。

在后面的句子中,诗人以“雅致追庞老”来勾勒出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庞老的高风亮节使人向往,而“泐潭”则象征着清澈的心灵和超脱的境界。接下来提到“远公容入社”,强调了德行和精神品质在社会中的重要性,弥勒佛的提及则象征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

最后一句“寄语邦人道,丛林始罢参”流露出诗人对世俗喧嚣的反思,希望人们能够回归内心,追求真实而深刻的精神生活。整首诗不仅是对个人修炼的追求,更是对社会风气的关注,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温暖的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安心今得法: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安定和对修道的体悟。
  2. 问道旧名庵:怀念过去的道教文化,渴望寻求精神的寄托。
  3. 雅致追庞老:追求高雅的境界,仰慕庞老的品质。
  4. 高风数泐潭:比喻高尚的品德如同清澈的潭水,令人神往。
  5. 远公容入社:远公的品德在社会中受到欢迎,暗示道德的重要性。
  6. 弥勒本同龛:弥勒佛象征着希望,表达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7. 寄语邦人道:对社会大众的寄托和希望。
  8. 丛林始罢参:反映对当下参禅热潮的思考,表达对宁静修道的渴求。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精神境界比作清澈的潭水,形象生动。
  • 对仗:整首诗在句式上有对称和和谐,增强了节奏感。
  • 象征:弥勒佛和庞老作为象征,代表着希望与高尚的道德。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在于强调个人内心的修炼与社会道德的提升,诗人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回望和对未来的期许,表达了对道德与精神追求的重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安心:象征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 名庵:代表传统文化和精神寄托。
  • 庞老:象征高尚的品德和追求。
  • 泐潭:象征清澈的心灵与境界。
  • 弥勒:象征未来的希望与美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庞老”指的是哪位高人?
    A. 道教高人
    B. 佛教高人
    C. 儒家学者
    答案:A

  2. “安心今得法”中的“法”指的是什么?
    A. 法律
    B. 修炼的方法
    C. 道德规范
    答案:B

  3. 诗中提到的“弥勒”代表什么?
    A. 未来的佛
    B. 过去的智者
    C. 现实的高人
    答案:A

相关作品推荐:

  • 《庐山谣》(李白):同样表现了对自然与超脱的思考。
  • 《静夜思》(李白):表达了对宁静与思考的追求。

诗词对比:

《静夜思》对比
李白的《静夜思》通过对月光的描绘表达了思乡之情,而曾协的诗则更侧重于内心的修炼与精神的追求。两者在情感表达上虽不同,但都体现了对内心世界的深刻思考。

参考资料:

  1. 《宋诗三百首》
  2.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3. 《唐宋诗词流派与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