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 其三 登长沙定王台和南轩张先生韵》
时间: 2025-01-04 08:50:06意思解释
满江红 其三 登长沙定王台和南轩张先生韵
原文展示
小立危亭,风惨淡斜阳满目。
望渺渺湘江一派,楚山千簇。
芳草连云迷远树,断霞散绮飞孤鹜。
感骚人赋客向来词,愁如束。
嗟远宦甘微粟。惊世事,伤浮俗。
且经营一醉,未怀荣辱。
君不见渊明归去后,一觞自泛东篱菊。
仰高风寂寞奠生刍,人如玉。
白话文翻译
我站在高高的亭子里,眼前的景象被惨淡的风和斜阳笼罩。
望去湘江一片渺茫,远处的楚山如千簇花团。
远处的芳草与云连成一片,霞光散落,孤雁在空中飞翔。
感叹那些骚人雅士,他们向来写的诗词,愁绪如束缚。
叹息远方的官场如同微薄的粟米,令人伤心的世事,令人痛心的浮华。
不如来一醉,忘却荣辱。
你可曾见过陶渊明归隐后,一杯酒漂浮在东篱的菊花旁。
仰望那高风,虽寂寞却能安慰人生,如同美玉一般。
注释
- 危亭:高耸的亭子,象征高处的孤独。
- 惨淡:阴沉、暗淡的样子,形容环境的萧条。
- 渺渺:形容远景的模糊。
- 芳草连云:形容草木繁茂,与天相连,生机盎然。
- 孤鹜:孤独的野鸭,象征孤寂。
- 骚人:指文学家、诗人。
- 宦:指官场。
- 渊明:指陶渊明,著名的隐士诗人,代表归隐和清高的生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吕胜已,字元甫,号子安,是宋代著名的诗人。其诗风清新,意境深远,常以自然景色寄托个人情感,形成独特的风格。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吕胜已登上长沙定王台时,表达了他对人生、官场的思考和对自然景色的感悟。诗中蕴含着对自由与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满江红》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反思人生哲理,展现了诗人的情感和思考。开头以“危亭”和“惨淡”的意象,营造出一种孤独和萧条的氛围,似乎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愁苦。接着,诗人将目光投向湘江和楚山,远景的描绘展现出一种广阔的视野,然而这种美景中却也夹杂着孤独感,正如“孤鹜”般飞翔在空中。整首诗在愁苦与美景的对比中,表现出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自由生活的渴望。
诗中提到陶渊明,借用其归隐后饮酒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这种思想在宋代文人中颇为流行。整首诗气韵悠长,意境深远,令人感受到一种超脱世俗的情怀,抒发了对人生态度的思考。最后一句“人如玉”不仅是对人的赞美,也暗示了诗人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小立危亭:诗人站在高处,象征一种超然的视角。
- 风惨淡斜阳满目:描绘环境的萧条,暗示内心的忧伤。
- 望渺渺湘江一派,楚山千簇:将视线投向远方的自然景象,表达对美的向往。
- 芳草连云迷远树,断霞散绮飞孤鹜:以细腻的笔触描绘景色,表现出孤独感。
- 感骚人赋客向来词,愁如束:反思骚人雅士的愁苦,表达共鸣。
- 嗟远宦甘微粟:对官场的失望,象征生活的微薄。
- 且经营一醉,未怀荣辱:提倡放下执念,享受当下生活。
- 君不见渊明归去后,一觞自泛东篱菊:借陶渊明的故事,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 仰高风寂寞奠生刍,人如玉:赞美高洁的人格,渴望与之同行。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官场比作“微粟”,引发对现实的反思。
- 拟人:景象生动,赋予自然以情感。
- 对仗:如“芳草连云”和“断霞散绮”,增强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为对人生的思考与对自由隐逸生活的向往,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反思和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意象分析
- 危亭:象征孤独与高远。
- 湘江与楚山:象征美与广阔,代表诗人内心的向往。
- 芳草、霞光、孤鹜:传达自然的美好与诗人内心的愁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危亭”象征什么?
- A. 隐秘
- B. 孤独
- C. 繁华
- D. 归隐
-
诗人对官场的态度是?
- A. 向往
- B. 失望
- C. 无所谓
- D. 爱好
答案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饮酒》:同样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 李白的《月下独酌》:探讨孤独与饮酒的主题。
诗词对比
吕胜已的《满江红》和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都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自然的热爱,但吕胜已更偏向于隐逸生活的追求,而陆游则更集中于对现实的感慨与反思。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陶渊明及其诗歌研究》
- 《吕胜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