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喻坦之下第还江东》

时间: 2025-01-14 03:59:12

文战偶未胜,无令移壮心。

风尘辞帝里,舟楫到家林。

过楚寒方尽,浮淮月正沈。

持杯话来日,不听洞庭砧。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喻坦之下第还江东
文战偶未胜,无令移壮心。
风尘辞帝里,舟楫到家林。
过楚寒方尽,浮淮月正沈。
持杯话来日,不听洞庭砧。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友人的送别与祝福。诗人虽然在文战中未能获胜,但他的壮志并未因此改变。他告别了帝城,乘舟归家。经过寒冷的楚地,淮水的月亮正沉下去。诗人举杯畅谈将来的日子,却不愿听到洞庭湖的砧声,似在渴望一种宁静与美好的未来。

注释:

  • 文战:指文学上的争斗或比拼,可能暗指诗人参与的科举考试或文人之间的辩论。
  • 壮心:壮志、雄心,代表了诗人的志向与理想。
  • 风尘:指漂泊在外的艰辛,隐喻离别的痛苦与奔波。
  • 舟楫:指船只,象征着归家的旅途。
  • 楚寒:指楚地的寒冷,可能暗指旅途中的艰辛。
  • 浮淮:浮在淮河上的月亮,描绘了夜晚的美好景象。
  • 洞庭砧:指的是洞庭湖边的砧声,暗示着一种乡愁和对故土的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方干,唐代诗人,字行简,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以清新脱俗的风格见长。他的诗大多描写自然景色和人情世态,富有情感。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送别友人之际,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他内心对未来的期待与渴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送别场景的描绘,展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厚的情谊。开头两句“文战偶未胜,无令移壮心”,表达了尽管在文战中未能胜出,但诗人的志向始终未变,显示出一种顽强的精神和对理想的坚持。接下来的“风尘辞帝里,舟楫到家林”则通过对离别情景的描绘,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诗人在告别帝城后,乘舟归家,舟楫这一意象不仅是对归途的描绘,也是对心灵归属的渴望。

“过楚寒方尽,浮淮月正沈”两句,描绘了旅途中寒冷的楚地以及夜晚淮水映照的月亮,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令人感受到归途的孤寂与思念。而最后两句“持杯话来日,不听洞庭砧”则展现了诗人对未来的期待与对故土的依恋,尽管有些不舍,但仍愿意畅谈未来的美好。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鲜明,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以及对未来的美好向往,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文战偶未胜:诗人表明自己在文学上的竞争中未能获胜,体现了谦逊。
  2. 无令移壮心:即使没有胜利,心志依然坚定,不会受到影响。
  3. 风尘辞帝里:告别繁华的帝都,暗示一种放下和解脱。
  4. 舟楫到家林:舟行归家,强调归属感。
  5. 过楚寒方尽:经历寒冷的楚地,寓意旅途的艰辛。
  6. 浮淮月正沈:夜色沉静,月亮映照淮水,意境优美。
  7. 持杯话来日:举杯畅谈未来,表现对未来的期待。
  8. 不听洞庭砧:不愿听到远方的砧声,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与不舍。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风尘辞帝里,舟楫到家林”,上下句对称,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意象:通过“舟楫”、“浮淮月”等意象,营造出一种浓厚的归家氛围。
  • 比喻:将旅途比作浮舟,表达归属感与期待。

主题思想:这首诗以送别为主题,表达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友情、对未来的期待以及对故乡的思念,情感真挚,意境优美。

意象分析:

  • 舟楫:表示旅途,象征归家的渴望。
  • 浮淮月:象征着宁静与美好,体现了自然的和谐美。
  • 洞庭砧:代表故乡的思念,砧声引发对家乡的回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文战”是指什么?

    • A. 武斗
    • B. 文学竞争
    • C. 商业竞争
    • 答案:B
  2. 诗人对未来的态度是:

    • A. 消极
    • B. 无所谓
    • C. 期待
    • 答案:C
  3. “持杯话来日”中的“杯”指的是什么?

    • A. 酒杯
    • B. 水杯
    • C. 茶杯
    •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友人》 by 李白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by 王勃

诗词对比: 方干的《送喻坦之下第还江东》与李白的《送友人》都表达了送别时的情感,但方干更强调对未来的期待,而李白则更多地表现了对友人的深切关怀与不舍。这种情感的细腻表现和自然意象的运用,使得两首诗在风格上各有千秋。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诗鉴赏辞典》
  • 相关文学评论文章与研究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