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题路支使南亭》

时间: 2025-01-19 17:41:58

行处避松兼碍石,即须门径落斜开。

爱邀旧友看渔钓,

贪听新禽驻酒杯。

树影不随明月去,溪声常送落花来。

睡时分得江淹梦,五色毫端弄逸才。

意思解释

再题路支使南亭

原文展示

行处避松兼碍石,即须门径落斜开。
爱邀旧友看渔钓,贪听新禽驻酒杯。
树影不随明月去,溪声常送落花来。
睡时分得江淹梦,五色毫端弄逸才。

白话文翻译

在行走的地方要避开松树和石头,因此必然要选择斜开的路径。
我喜欢邀请老朋友来这里钓鱼,贪恋听新来的鸟儿在酒杯旁停留。
树影不会随着明月而去,溪水的声音总是送来落花。
睡梦中常常梦见江淹,笔尖上五彩的墨水流露出我的才华。

注释

  • 行处:走动的地方,行走的路径。
  • :松树,象征坚韧、长寿。
  • 碍石:阻碍的石头。
  • 门径:小路。
  • 爱邀:喜欢邀请。
  • 渔钓:钓鱼。
  • 驻酒杯:在酒杯旁边停留,形象地描绘了鸟儿的悠闲。
  • 树影不随明月去:树影不会随着明月的移动而消失。
  • 溪声常送落花来:溪水的声音总是伴随着落花声。
  • 江淹梦:梦见江淹,表达对文学的向往。
  • 五色毫端:五彩的笔尖,象征多彩的才华。

典故解析

江淹:南朝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以其才华和作品著称。他的梦境象征着诗人对文学的追求和渴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方干(约公元835年-约公元901年),字子美,号宗悫,唐代诗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擅长描写山水和田园风光,表达对友谊、自然的热爱与向往。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在南亭写作,意在描绘自然美景及与友人共度闲暇的乐趣,反映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友谊的珍视。

诗歌鉴赏

《再题路支使南亭》展现了方干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友谊的珍视。诗的开头描绘了一个避开松树和石头的斜坡,暗示了生活中的困难与挑战,而选择了这样的路径,显得更为可贵。接着,诗人表达了对旧友的热情邀请,钓鱼的场景不仅是对自然的享受,更是人与人之间情谊的体现。

在描写树影与明月的关系时,诗人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使得树影与月亮似乎有了情感的联系,生动地展现了夜晚的宁静与美好。而溪水的声音又为这幅画面增添了一种动感,似乎在诉说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轮回。

最后,江淹的梦境象征着诗人对文学的追求与对才华的自信,五色的墨水流露出诗人对创作的热情。整首诗浑然一体,情景交融,展现了方干对生活的热爱、对友谊的珍视以及对艺术的追求,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行处避松兼碍石:行走的路径需要避开松树和石头,暗示生活中的障碍与挑战。
  2. 即须门径落斜开:因此必须选择一条斜开的道路,象征着应对困难的智慧与勇气。
  3. 爱邀旧友看渔钓:表达对友人的邀请,体现了对友谊的珍视。
  4. 贪听新禽驻酒杯:对新鸟儿的欢唱感到贪恋,描绘了宁静的饮酒场景。
  5. 树影不随明月去:树影恒久不变,象征着恒久的友谊与美好。
  6. 溪声常送落花来:溪水的声音伴随着落花,表现出自然的和谐美。
  7. 睡时分得江淹梦:在梦中常见江淹,反映出对文学的追求。
  8. 五色毫端弄逸才:笔尖上的五彩墨水,象征着诗人的才华与创造力。

修辞手法

  • 拟人:树影与明月的关系被拟人化,使得自然景物富有情感。
  • 对仗:如“树影不随明月去,溪声常送落花来”,形成了对称的美感。
  • 比喻:将梦境与才华相结合,强调文学创作的灵感与热情。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对友谊的珍重以及对文学创作的追求,传达出一种闲适而富有情感的人生哲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松树:象征坚韧与长寿,暗示生活中的挑战。
  • 酒杯:象征快乐与友谊的分享。
  • 月亮:象征宁静与美好,反映出诗人的内心世界。
  • 溪水:象征自然的声音,传达出生命的流动与轮回。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江淹是哪一个历史时期的文学家?

    • A) 西汉
    • B) 南朝宋
    • C) 唐代
    • D) 北宋
  2. “树影不随明月去”中,树影象征什么?

    • A) 友谊
    • B) 时间
    • C) 自然
    • D) 生命
  3. 诗中表达了对何种生活的向往?

    • A) 都市生活
    • B) 田园生活
    • C) 战争生活
    • D) 旅行生活

答案

  1. B) 南朝宋
  2. A) 友谊
  3. B) 田园生活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孟浩然《过故人庄》

诗词对比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自然美景与人与自然的和谐,但更侧重于孤独与宁静的情感。
  • 孟浩然《过故人庄》:表达了对友谊的珍视与对田园生活的向往,风格与方干相似,但情感表达更为直接。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诗词鉴赏》
  • 《中国古典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