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海胡舶千艘,肉食三十万。江平不肯流,到今有遗恨。
白话文翻译
这一首诗描绘了镇江之战的惨烈场面,诗人以“海胡舶千艘”描绘了敌军的舰船数量之多,暗示了敌人强大的军事力量;“肉食三十万”则说明了敌军的兵力众多,形成了压倒性的优势。“江平不肯流”表现了战斗的激烈和对故土的深切怀念,最后的“到今有遗恨”则是对战争结果的无奈和遗憾。
注释
- 海胡舶:指敌军的舰船,海上胡人即指外族入侵者的船只。
- 肉食三十万:指敌军的士兵,肉食暗示了军队的强大,三十万是兵员的数量。
- 江平不肯流:意指战斗激烈,江河似乎也因战斗的惨烈而不流动,象征着宁静被打破。
- 遗恨:指对战争的遗憾和痛苦的回忆。
典故解析
“镇江之战”是指南宋时期,镇江地区与金军进行的一场激烈战斗。文天祥作为抗元英雄,深感国破家亡的痛苦,故而作此诗抒发心中不平之气和对故国的怀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文天祥(1236-1283),字廷亮,号宋瑞,南宋时期著名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他在抗元斗争中表现出极大的勇气和决心,最终被俘后宁死不屈,成为民族精神的象征。
创作背景:镇江之战发生在南宋对抗元朝入侵的背景下,文天祥以个人经历和对国家的思考,写下了这首诗,以表达对国家存亡的关切。
诗歌鉴赏
文天祥的《镇江之战第十八》通过简练而深刻的语言,展现了战斗的惨烈与历史的无情。诗中对敌军力量的描写,不仅突出敌人的强大,也反映出南宋在强敌面前的无奈与绝望。诗的意象构建上,海与江的对比,恰如其分地表达了战争带来的动荡与破坏。江水的静止,仿佛在诉说着战斗后留下的沉重遗恨,诗人通过对江河的描写,隐喻了历史长河中那些被战争抹去的和平与宁静。
整首诗情感深邃,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对战斗失败的痛心,以及对未来的迷茫。文天祥以个人的悲痛映射出国家的命运,体现了他作为诗人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此诗不仅是对镇江之战的回忆,更是对民族精神的呼唤,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海胡舶千艘:描绘敌军数量庞大的舰船,反映出战争的规模。
- 肉食三十万:强调敌军的兵员众多,力量强大。
- 江平不肯流:表现战斗的惨烈与对故土的思念。
- 到今有遗恨:表达对战争结果的无奈与遗憾,传达了深切的历史感。
-
修辞手法:
- 对比:海与江的对比,展现了战斗的动荡与宁静的破碎。
- 夸张:通过“千艘”、“三十万”突显敌军的强大,增强了诗的气势。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战斗场景和表达个人情感,传达了战乱带来的痛苦与对国家未来的忧虑,体现了文天祥的爱国情怀和强烈的民族意识。
意象分析
- 海:象征着敌人的力量和外部威胁。
- 江:象征着故土与和平,因战斗而静止,暗示着历史的悲剧。
- 舶:代表了战争的到来,带来了破坏与动荡。
- 肉食:暗示了士兵的强大与战争的残酷。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海胡舶千艘”意指: A. 海上贸易 B. 敌军的舰船数量 C. 漁船
-
“肉食三十万”中的“三十万”指的是: A. 鱼的数量 B. 敌军的兵力 C. 餐桌上的食物
-
诗人通过“江平不肯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江河的热爱 B. 战争的悲惨后果 C. 对和平的向往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过零丁洋》 - 文天祥
- 《春江花月夜》 - 张若虚
诗词对比:
- 《过零丁洋》:同样表现了战乱中的思乡之情,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
- 《春江花月夜》:尽管主题不同,但同样通过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展现了古代诗词的情感共鸣。
参考资料
- 《宋诗选》:对文天祥及其作品的深入分析。
- 《中华诗词大典》:收录了大量古代诗词的背景和注释,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