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州》

时间: 2025-01-04 07:16:18

比年学校兴,礼义生于富。

使节按部来,士子皆奔辏。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比年学校兴,礼义生于富。
使节按部来,士子皆奔辏。

白话文翻译:

近年来学校兴盛,礼义之风在富裕的环境中滋长。
使节们按部就班地来到这里,士子们都纷纷赶来投奔。

注释:

  • 比年:近几年来。
  • 学校兴:学校建立或发展得很好。
  • 礼义:指道德规范和礼节。
  • 生于富:在富裕的环境中滋生。
  • 使节:指前来交流的使者。
  • 按部来:按照一定的程序或顺序来。
  • 士子:指读书的年轻人。
  • 奔辏:奔走聚集的意思。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礼义生于富”暗示着富裕的社会能够促进道德和礼仪的发扬,而“士子皆奔辏”则反映了当时士人对于学问和礼义的重视,努力寻求更好的学习和发展机会,体现了当时社会对教育的重视和士子们的求学热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郭广和是宋代的一位诗人,诗风清新自然,注重现实生活的描写。他的作品常常反映社会的变迁与教育的发展。

创作背景:诗作产生于宋代,那个时期,国家逐渐富裕,社会重视教育,士人地位提高,使得学校和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诗歌鉴赏:

《金州》这首诗展现了宋代社会教育兴盛的景象。诗的开头提到“比年学校兴”,直接表明了教育在当时社会中的重要性。随着经济的富裕,礼义之风得以滋养,这不仅是物质财富的体现,更是精神文化的升华。可以想象,在这样的背景下,士子们对于学问的追求愈发强烈,纷纷赶来求学,形成了热火朝天的学习氛围。诗中“使节按部来”的描绘,则暗示了这一地区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增加,士人们借此机会互相学习,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与学识。

整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浓缩了时代的特征。诗中的每一句都蕴含着丰富的社会背景与文化内涵,展现了教育与礼义的重要性,折射出一个国家在社会与文化层面向上的发展。诗人在描绘这一现象时,既表现了对教育兴盛的欣慰,也隐含着对未来士人应承担的责任的期待。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比年学校兴”:近年来学校的兴起,显示出教育事业的发展。
    • “礼义生于富”:在富裕的条件下,礼义自然能够生长,反映出物质与精神的良性互动。
    • “使节按部来”:使节们依次前来,说明了这个地方的文化交流活跃。
    • “士子皆奔辏”:士人们都急忙赶来,表现出对学问的渴求和对教育机会的重视。
  • 修辞手法

    • 诗中使用了对仗的修辞手法,如“比年学校兴”与“使节按部来”,形成了整齐的结构。
    • 通过“生于富”的比喻,表达了富裕环境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 主题思想: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强调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在富裕的社会背景下,士人对于知识和道德的追求。

意象分析:

  • 学校:象征着知识与教育的殿堂,代表着未来的希望。
  • 礼义:象征着道德与规范,反映了文化的深厚底蕴。
  • 使节:象征着文化交流与合作,表明了开放的态度。
  • 士子:象征着求知的渴望与奋斗的精神。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比年学校兴”指的是: A. 学校的数量减少
    B. 学校数量增加且发展良好
    C. 学校完全不存在
    D. 学校变得不重要

  2. “礼义生于富”强调的是: A. 富裕与道德无关
    B. 富裕有助于道德与礼仪的提升
    C. 道德与财富是对立的
    D. 贫穷更能培养道德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王之涣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诗词对比

  • 与王之涣的《登高》相比,郭广和的《金州》更加关注教育与道德的提升,而《登高》则主要表现了自然景色与个人情感的结合;两首诗都展现了当时社会的文化氛围,但侧重点各有不同。

参考资料:

  • 《宋诗选注》
  • 《中国古代诗词流派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