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十四日二首》

时间: 2025-01-04 12:16:00

为问微园绮,何如唤孔宾。

好山时步屧,幽涧或垂纶。

尘远知仙近,人疎觉道亲。

晚来微雨过,翠色媚松筠。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为问微园绮,何如唤孔宾。
好山时步屧,幽涧或垂纶。
尘远知仙近,人疎觉道亲。
晚来微雨过,翠色媚松筠。

白话文翻译:

我来问问微园的景色,是否比得上孔子的学问。
好山时常踏上鞋子,幽静的溪涧有时也去垂钓。
尘世远了才知仙境近,人际疏远才觉道理亲近。
傍晚时分细雨轻轻飘过,翠绿的颜色映衬着松竹的娇媚。

注释:

  • 微园:指的是一个幽静的园林,可能是诗人所处的地方。
  • 孔宾:指孔子,代表传统的学问和道德。
  • 步屧:指穿上鞋子,在山中行走。
  • 幽涧:指幽静的溪流。
  • 垂纶:指垂钓。
  • 尘远知仙近:世俗的尘世远离了,才知道仙境是如此接近。
  • 人疎觉道亲: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疏远了,才感受到道理的亲近。
  • 翠色媚松筠:翠绿的颜色映衬着松树和竹子的美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壁,生活在宋代,是一位颇具才华的诗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善于描写山水和田园风光,富有哲理性。李壁的作品多表现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常常与友人吟唱,交流思想。

创作背景:

《六月十四日二首》是李壁在某个初夏的日子所作,表达了他对自然的喜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在那个时代,士人常常借助自然景象抒发情感,寄托理想,李壁的这首诗恰好反映了这种传统。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景色起笔,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真理的追求。开头两句通过对比微园的景色与孔子的学问,暗示了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的交融。诗人通过“好山时步屧,幽涧或垂纶”描绘出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状态,展现了他对山水之美的向往。这种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使他在尘世的喧嚣中感受到一种细腻的宁静。

“尘远知仙近”一句,表达了人的内心在远离世俗时对精神世界的向往,人与人之间的疏远反而让人更能体会到道理的亲近。这种哲理的体悟使得诗歌不仅仅停留在自然的描写上,更升华到了对生命的思考。

最后两句“晚来微雨过,翠色媚松筠”则再次回到自然的景象中,微雨过后,青翠的色彩更加鲜艳,松竹的美丽在雨中愈发动人。整首诗在描绘自然的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生活的哲学思考,体现了他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为问微园绮,何如唤孔宾

    • 诗人询问微园的美景,想知道与孔子的思想相比如何。
  2. 好山时步屧,幽涧或垂纶

    • 在美好的山中偶尔穿上鞋子去游玩,或是在幽静的溪涧中垂钓。
  3. 尘远知仙近,人疎觉道亲

    • 当尘世远离时,才意识到仙境的接近;人与人之间关系疏远时,才感受到道理的亲近。
  4. 晚来微雨过,翠色媚松筠

    • 傍晚微雨过后,青翠的色彩显得更加美丽,松竹在雨中显得娇媚动人。

修辞手法:

  • 对比:诗首句将自然的景色与孔子的学问进行对比,突出两者的价值。
  • 意象:诗中通过“好山”、“幽涧”、“翠色”等意象,描绘出自然的美丽,营造出宁静的氛围。
  • 拟人:将自然景物赋予人的情感,比如“媚松筠”,使其更加生动形象。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深思。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致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的超脱和对内心宁静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微园:象征内心的宁静和幽雅的生活。
  • 孔宾:象征传统的智慧和书卷气。
  • 山、涧:象征自然的美丽与生命的哲理。
  • 翠色、松筠:象征生机与美的和谐。

这些意象不仅描绘了自然的景色,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感受和思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孔宾”指的是谁? A. 道家大师
    B. 孔子
    C. 诗人自己
    D. 其他

  2. 诗中“尘远知仙近”表达了什么含义? A. 人们更喜欢世俗
    B. 远离尘世才能体会到精神世界的美好
    C. 自然与文明的冲突
    D. 其他

  3. 诗人通过什么方式来表达对自然的热爱? A. 描绘景物
    B. 叙述历史
    C. 议论人情
    D. 其他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孟浩然《春晓》

诗词对比:

  • 王维与李壁的自然描写均表现出对山水的热爱,但王维的诗更倾向于沉静的哲思,而李壁则在自然中融入了对人际关系的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李壁年谱与诗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