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政□□□□子》

时间: 2025-01-19 14:47:30

致政归来两鬓霜,可堪哭子泪汪汪。

钟情政自悲王衍,无嗣真宜悯卜商。

问寝屏帷秋夜永,过庭踪迹雨苔荒。

劬劳未报生身德,想在泉台恨更长。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致政□□□□子
作者: 邓林 〔明代〕

致政归来两鬓霜,可堪哭子泪汪汪。
钟情政自悲王衍,无嗣真宜悯卜商。
问寝屏帷秋夜永,过庭踪迹雨苔荒。
劬劳未报生身德,想在泉台恨更长。


白话文翻译:

诗的意思是:
归来后,头发已白,满脸沧桑,能忍受这份悲伤,看着孩子流下泪水。对政事情有独钟,心中自感悲哀,想起王衍(指王充,因无子而感伤),无儿无女,真该同情卜商(卜商是个无儿无女的悲剧人物)。想问你,长夜漫漫,窗帘遮住了秋夜的宁静;庭前的足迹,被雨水打湿,留下了荒凉。辛苦一生,却未曾得到应有的报答,唯有在泉台(指阴间)怀恨更长。


注释:

  • 致政:指治理政事,可能指古代官员或士人的职责。
  • 王衍:王充之子,无嗣,常用作无子之悲的象征。
  • 卜商:古代传说中的人,因无子而感叹。
  • 屏帷:指帷幕,古时用于遮挡的布帘。
  • 足迹:形容经过的痕迹,暗示时间的流逝与孤独。
  • 泉台:传说中的阴间,指人死后去的地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邓林,明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流传,主要以其诗歌作品而闻名。其诗风清新自然,擅长抒情,关注社会人文。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明代,正值社会动荡与人心浮躁的时期,诗人通过对个人经历的感慨,表现出对人生无常和家庭关系的深思。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致政”为引,开篇即点明了作者的身份和经历。两鬓霜白,暗示了岁月的无情与辛苦的付出。接着,诗人转向对亲情的思考,流下的泪水不仅是对逝去幸福的追忆,更是对自身处境的感叹。王衍和卜商的提及,映射了无子之痛,诗人在此通过典故传达出对人生无常的深刻理解。

诗中“问寝屏帷秋夜永”的意象,传达了孤寂的心情,秋夜的漫长让人感受到一种无言的悲哀,似乎在暗示着人生的无常与孤独。最后,诗人提到“劬劳未报”的感慨,更让人感受到一种对生命意义的追问与反思。

整首诗情感深邃,层次分明,既有对自身经历的反思,也有对人生的哲学思考,表现了诗人对家国、个人未来的忧虑与无奈。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致政归来两鬓霜:归来后,经历了许多风雨,头发已白,象征辛劳与沧桑。
  2. 可堪哭子泪汪汪:看到孩子哭泣,心中感伤,流下眼泪,表达父母对子女的深切关怀。
  3. 钟情政自悲王衍:对政事的专注,反而让人心中感到悲伤,联想到王衍的悲剧。
  4. 无嗣真宜悯卜商:无子之痛,应该同情卜商,这种孤独是普遍的。
  5. 问寝屏帷秋夜永:在漫长的秋夜,询问室内的情景,增强了孤独感。
  6. 过庭踪迹雨苔荒:庭院中的足迹因雨水而模糊,象征时间流逝与衰败。
  7. 劬劳未报生身德:辛苦一生,却未能得到应有的回报,表达遗憾与无奈。
  8. 想在泉台恨更长:即便在阴间,也有对未能实现的愿望的长久遗憾。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问寝屏帷”与“过庭踪迹”,形成了和谐的对比,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将生活的苦难与秋夜的漫长相提并论,生动地表现了孤独感。
  • 意象:雨、霜、泪等意象交织,形成了强烈的情感表达。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无子、孤独、时间流逝的主题展开,抒发了对人生的感慨,表达了对家庭和亲情的深切思考,展现了对生命意义的追问。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象征着年华的流逝与沧桑。
  2. :代表着悲伤与无奈。
  3. 秋夜:象征孤独而漫长的思考时光。
  4. 雨苔:暗指时间的无情与环境的荒凉。

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诗歌的情感基调,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生命的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无嗣”指的是什么?
    A. 有子
    B. 无子
    C. 有女
    D. 无女

  2. “致政归来两鬓霜”中的“霜”象征什么?
    A. 年轻
    B. 沧桑
    C. 快乐
    D. 失落

  3. 诗中提到的“卜商”是指?
    A. 有子的人
    B. 无子的人
    C. 有女的人
    D. 有家庭的人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离骚》(屈原):同样表达个人对命运与社会的思考。
  • 《静夜思》(李白):关于思乡与孤独的感慨。

诗词对比

  • 《春望》(杜甫):同样反映了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忧虑,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的深刻思考。

对比两首作品,可以看出相似的情感基调,但在主题上有所不同,邓林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细腻描绘,而杜甫则更关注国家的命运与社会的苦难。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明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