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林习静有感》

时间: 2025-01-17 09:51:09

三窟经营计独周,谁知身世一浮鸥。

沧桑迭换须臾景,舜蹠初分万古忧。

看到尽头机自息,证通来脉体全休。

人人共有真归宿,何事纷纭角斗牛。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东林习静有感
作者: 刘元珍 〔明代〕

三窟经营计独周,
谁知身世一浮鸥。
沧桑迭换须臾景,
舜蹠初分万古忧。
看到尽头机自息,
证通来脉体全休。
人人共有真归宿,
何事纷纭角斗牛。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诗人提到自己在三处隐居地经营着一番事业,然而却不知自己的人生如同浮游的鸥鸟一般,无根无依。经历了世间的沧桑,瞬息万变的景象令人忧虑。随着对人生尽头的思考,诗人感到一切纷争和劳累都应停止,最终寻求心灵的归宿。每个人都有一个共同的归宿,何必在世俗中争斗不休呢?

注释

  • 三窟:指隐居的地方,三处隐居地。
  • 浮鸥:比喻漂泊无定、没有归属的人生。
  • 沧桑:指人世间的变化与艰辛。
  • 舜蹠:舜和蹠是古代帝王,代表着历史长河中的忧虑。
  • 机自息:指停止打算、思虑。
  • 证通:指证得真理,通达事物的本质。
  • 真归宿:指人生的真正归宿,内心的安宁与归属。
  • 纷纭角斗牛:比喻世间的争斗与纷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元珍,明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被记载,但其作品在当时文人中颇具影响力,常以清新自然的风格著称。他的诗作多反映对人生哲学的思考,展现出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人文关怀。

创作背景

《东林习静有感》写于隐居生活时期,诗人在此期间反思人生、世事,寻找内心的宁静与归宿。明代社会动荡,士人多有忧虑,诗人通过隐居来寻求心灵的慰藉与平静。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从表面上看似简约,但实际上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诗人通过对自身经历的反思,展现了对人生浮沉的感慨与对世事纷争的思考。开头的“三窟经营计独周”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珍视,但随即引出“谁知身世一浮鸥”,展现了对人生无常的忧虑。

后面几句则将思考引向更深的层面,诗人意识到沧桑的变化如同瞬息之间,而古代帝王的忧虑如影随形,难以逃避。诗的后半部分则转入对归宿的探寻,强调人人都有一个共同的归宿,劝诫人们不要在纷繁的世俗中争斗。

全诗在意象的运用上极具层次感,既有自然的比喻(浮鸥),也有历史的深邃(舜蹠),这种对比使得诗歌的情感更加丰富。整体上,诗歌表现出一种对生活的哲学思考,既有悲观的感慨,也有对内心宁静的向往,展现出一种超然的境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三窟经营计独周:诗人经营隐居的生活,表现出独到的计谋与选择。
  2. 谁知身世一浮鸥: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漂泊无依的感慨。
  3. 沧桑迭换须臾景:描绘了时间的变化带来的无常。
  4. 舜蹠初分万古忧:引入历史典故,表达了对历史悠久忧虑的感受。
  5. 看到尽头机自息:到达思考的尽头,诗人决定放下思虑。
  6. 证通来脉体全休:达到真理,身心放松,内心宁静。
  7. 人人共有真归宿:强调每个人的共同归宿。
  8. 何事纷纭角斗牛:质疑世俗争斗的意义。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人生比作“浮鸥”,形象而生动。
  • 对仗:如“纷纭角斗牛”,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排比:多次使用“须臾”“万古”等,增强了诗的层次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探讨人生的意义与归宿,反映了对世事纷争的思考和对内心安宁的向往。诗人在隐居的生活中寻求心灵的平静,最终得出人人都应追求真归宿的结论。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三窟:象征隐逸与逃避世俗纷争。
  • 浮鸥:象征漂泊与无根的人生。
  • 沧桑:象征人生的变迁与无常。
  • 舜蹠:象征历史的沉重与忧虑。
  • 真归宿:象征内心的安宁与归属。

这些意象在诗中交织,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观察与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浮鸥”主要象征什么? A. 安宁
    B. 漂泊无依
    C. 财富

  2. 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态度是? A. 逃避
    B. 珍视
    C. 愤怒

  3. “人人共有真归宿”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思想? A. 个人主义
    B. 人生的共同目标
    C. 竞争与争斗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山中杂诗》王维

诗词对比

  • 《静夜思》:同样反映了对人生与归属的思考,但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表达。
  • 《山中杂诗》:展现了隐居生活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强调对自然的向往。

通过对比,可以看到不同诗人在相似主题上的不同表达与情感传递。

参考资料

  • 《明代诗歌研究》
  • 《古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