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碧城西转拂苍烟,日绕阑干一握天。
青草暮山歌扇底,美人瑶瑟瞑鸿边。
吹声隐隐江都月,弄影翩翩建业船。
流尽古来东去水,又将秋色遇楼前。
白话文翻译:
在碧绿的城墙西边,青烟轻拂,太阳在栏杆上绕行,仿佛可以触摸到天空。
青草在暮色中的山间,像扇子底下的歌声,美人弹着瑶瑟,意态悠然。
微弱的吹声隐约传来,仿佛是江都的月色,船影在水面上轻轻摇曳。
古往今来的水流已尽,秋色又在楼前相遇。
注释:
字词注释:
- 碧城:指青翠的城墙。
- 苍烟:指青烟,象征着朦胧的远山。
- 一握天:形容日光照耀的广阔天空。
- 瑶瑟:一种古代乐器,象征美丽和优雅。
- 江都月:指江边的月光,营造出夜晚的宁静。
- 建业:古地名,今南京,指历史悠久的城市。
- 秋色:指秋天的景色,寓意时光流逝。
典故解析: 诗中出现的“瑶瑟”与美人,借用了古代文人对音乐与女性美的崇拜,表达了美的和谐与忧伤的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沈括(1031年-1095年),字存中,号潜溪,北宋时期著名的科学家、政治家与文学家。他的诗词作品深受当时文化和自然景观的影响,作品多反映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
创作背景: 《丹阳楼》创作于北宋时期,沈括在此诗中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以及对人生流逝的感慨,展现了他对生活的思考与哲理。
诗歌鉴赏:
《丹阳楼》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与人文情怀的古诗。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一个美丽而宁静的夜晚,碧城与苍烟的交融,日光与栏杆的相绕,构成了一幅动人的画面。沈括以“美人瑶瑟”来象征人间的美好,音乐的悠扬与环境的宁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柔情和对美的向往。诗的后半部分,江都的月光与建业的船影交相辉映,轻盈的水波流淌,带来一种淡淡的忧伤,仿佛在诉说着时光的无情。最后一句“流尽古来东去水”,带有哲理的思考,人们在美景中感受到的,不仅是眼前的美好,还有对历史流转的感慨,时间的流逝让人倍感珍惜。整首诗在细腻的描写中融合了个人的情感与自然的壮丽,展现了沈括作为诗人的深刻内涵与独特视角。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碧城西转拂苍烟:描绘碧绿的城墙在西边,青烟轻轻拂动,给人一种朦胧的美感。
- 日绕阑干一握天:日光在栏杆上绕行,如同可以触摸到天空,表现了光与影的交融。
- 青草暮山歌扇底:青草在暮色中的山间,仿佛是扇子底下的歌声,营造出一种悠然自得的气氛。
- 美人瑶瑟瞑鸿边:美人弹着瑶瑟,在鸿雁飞翔的边际,象征着优雅与美丽。
- 吹声隐隐江都月:微弱的音乐声伴随着江边的月光,增强了夜晚的宁静感。
- 弄影翩翩建业船:船影在水面上轻盈摇曳,展现了生活的柔和与流动。
- 流尽古来东去水:自古以来的水流已经流尽,象征着历史的无尽流逝。
- 又将秋色遇楼前:秋天的色彩又在楼前相遇,带来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日绕阑干一握天”,将日光与天空的关系比作可以握住的形象。
- 拟人:如“吹声隐隐”,赋予声音以人的情感。
- 对仗:全诗结构工整,句与句之间的对仗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美景,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反映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与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碧城:象征美丽与繁荣。
- 苍烟:代表遥远而神秘的自然。
- 瑶瑟:象征音乐与优雅。
- 江都月:代表宁静与思考。
- 秋色:象征时光的流逝与生命的轮回。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碧城”指的是?
- A. 青翠的城墙
- B. 繁华的城市
- C. 古老的堡垒
-
“美人瑶瑟”中的“瑶瑟”是什么?
- A. 一种花
- B. 一种乐器
- C. 一种饮料
-
诗中提到的“建业”是指哪个地方?
- A. 北京
- B. 南京
- C. 西安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夜泊牛津》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夜泊牛津》相比,两首诗都描绘了自然的美,但沈括的《丹阳楼》更注重人文情怀的表达,而李白则更多地表现了孤独与对自由的向往。沈括的诗中充满了细腻的情感与对历史的感慨,而李白则在壮丽的自然中流露出豪放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