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过临平湖》

时间: 2025-01-01 13:59:57

绿蒲浅水清回环,浪头雨急声珊珊。

画桡惊起远近雁,宿霭欲乱高低山。

败蓬半漏野更好,短缆数断迟转闲。

溪翁此日乘浩渺,搔首坐哨烟云间。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雨中过临平湖
作者:沈括 〔宋代〕
绿蒲浅水清回环,浪头雨急声珊珊。
画桡惊起远近雁,宿霭欲乱高低山。
败蓬半漏野更好,短缆数断迟转闲。
溪翁此日乘浩渺,搔首坐哨烟云间。

白话文翻译:

在清澈的浅水中,绿蒲轻轻摇曳,水面上波浪翻滚,雨声急促而清脆。
画舫轻舟惊起远近的雁群,山间的云雾似乎要被打乱。
半边干枯的蓬草更显得野趣盎然,几根短缆断了,船只缓缓漂荡。
今天的溪边老翁,乘着浩渺的水面,搔首思索,坐看烟云变幻。

注释:

  • 绿蒲:一种水边植物,象征清新自然。
  • 珊珊:形容声音清脆而悠扬。
  • 画桡:指装饰精美的船只。
  • 宿霭:早晨的雾气,形容山间的朦胧。
  • 败蓬:指枯萎的蓬草,象征自然的真实与质朴。
  • 溪翁:指溪边的老者,代表淡泊的人生态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沈括(1031年-1095年),字存中,号梦溪,北宋著名的科学家、政治家和文学家。他的诗文以清新、自然著称,尤其擅长描写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沈括晚年,他在仕途和学术上都经历了许多波折,选择在临平湖畔静心思考,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感悟。

诗歌鉴赏:

沈括的《雨中过临平湖》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色与内心感受的诗作。诗中通过细腻的描绘,将雨后的临平湖景象展现得淋漓尽致。开篇以“绿蒲浅水清回环”描绘出湖面清澈、植被葱郁的景象,让人感受到一种清新的气息。接着“浪头雨急声珊珊”则通过声音的描写,增添了现场的动感与生气,仿佛让人身临其境。

而后两句“画桡惊起远近雁,宿霭欲乱高低山”,将舟的轻扬与雁的惊起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动静结合的美感,同时“宿霭”的描写又为场景增添了一层神秘色彩,体现了自然的变化与生命的流动。

最后两句“败蓬半漏野更好,短缆数断迟转闲”,通过对败蓬与短缆的描绘,表达了一种回归自然、闲适自得的生活态度。诗中溪翁的形象更是传达了对生活的淡泊与超然,表现出一种与世无争的境界。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致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深思与感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绿蒲浅水清回环:描绘湖面清澈的水与摇曳的绿蒲。
    • 浪头雨急声珊珊:通过“声珊珊”表现雨声,渲染气氛。
    • 画桡惊起远近雁:舟行惊起雁群,展现生动景象。
    • 宿霭欲乱高低山:山间雾气弥漫,增添神秘感。
    • 败蓬半漏野更好:败蓬的野趣,体现自然的真实。
    • 短缆数断迟转闲:短缆的断裂,象征悠闲自在的生活。
    • 溪翁此日乘浩渺:溪边老翁的悠然自得,反映内心的淡泊。
  •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宿霭”比喻人生的变幻。
    • 拟人:赋予自然以人的情感,增强诗的生动性。
    • 对仗:如“高低山”与“远近雁”,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淡泊与对自然的热爱。表达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展现出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 :象征生命的滋润与变化。
  • :代表内心的宁静与宽广。
  • 绿蒲:自然生机的象征。
  • :自由与远方的象征。
  • 败蓬:真实与质朴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画桡”指的是什么?

    • A. 船
    • B. 雁
    • C. 水
    • D. 山
  2. “宿霭欲乱高低山”中“宿霭”指的是什么?

    • A. 雨水
    • B. 夜晚的霜
    • C. 早晨的雾气
    • D. 河流
  3. 诗中描绘的溪翁是如何的态度?

    • A. 忧愁
    • B. 悠然自得
    • C. 忙碌
    • D. 愤怒

答案

  1. A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杨洪基
  • 《山中与幽人对酌》——李白

诗词对比: 可以与另一位诗人如李白的《月下独酌》进行对比,探讨二者在自然描写与内心情感的不同表达,以及他们各自的生活态度与哲学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沈括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