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桃源僧舍看花
作者:段成式〔唐代〕
前年帝里探春时,
寺寺名花我尽知。
今日长安已灰烬,
忍能南国对芳枝。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春天的怀念和对国家沦陷的感慨。前年我在都城探春时,各个寺庙的名花我都熟悉;而今长安已经化为灰烬,怎能忍心在南国对着美丽的花枝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前年:指的是两年前。
- 帝里:指的是都城,这里特指长安。
- 探春:指春天来临时游玩、欣赏春景。
- 寺寺:每一座寺庙。
- 名花:著名的花卉。
- 灰烬:指被毁灭后的残骸,形容长安的破败。
- 忍能:怎能忍心。
- 芳枝:美丽的花枝。
典故解析:
该诗提到的“长安”是唐代的都城,代表着繁华与盛世,而“灰烬”则象征着国家的沦陷。诗中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兴亡的深刻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段成式,唐代诗人,字仲明,号竹山,活动于盛唐时期,擅长写诗、词。其诗风清新脱俗,常以自然景物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诗作创作于唐朝末年,正是国破家亡之际,诗人身处动荡之中,思念往日的美好时光,表达了对国家沦陷的无奈与惋惜。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其简练而深邃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诗人对美好春天的回忆与对国家破碎的感慨。开头两句描绘了诗人前年在长安的春游,生动地展现了当时的繁华与生机,寺庙中绽放的名花,令人向往。而后两句则是急转直下的情感反差,长安在战乱中化为废墟,诗人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现实的无奈形成鲜明对比,令人感到深切的悲痛。全诗在结构上通过时间的对比,展现出历史的变迁和个人情感的深邃,读来令人心酸。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前年帝里探春时:回忆前年在长安游春的情景,营造出一种温暖而美好的氛围。
- 寺寺名花我尽知:表达对名花的熟悉,体现出对春天的热爱与向往。
- 今日长安已灰烬:突显现实的惨淡,长安的毁灭象征着盛世的终结。
- 忍能南国对芳枝:表达了诗人对当前景象的无奈与悲伤,无法再欣赏美丽的花枝。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前年”与“今日”,形成鲜明的对比。
- 象征:长安的灰烬象征着国家的破败与个人的失落。
- 反复:通过对比手法反复强调春天的美好与现实的惨淡。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对比,反映了诗人对美好春天的怀念与对国家沦陷的悲痛,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深思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象征着生机与希望。
- 名花:象征着繁华与美好。
- 长安:象征着曾经的辉煌与如今的破灭。
- 芳枝:象征着自然的美好与诗人的怀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前年”是指哪一年?
A) 去年
B) 两年前
C) 三年前
D) 四年前 -
诗人对“长安”的感情是怎样的?
A) 自豪
B) 怀念与惋惜
C) 无所谓
D) 愤怒 -
诗中提到的“名花”主要指什么?
A) 书籍
B) 宗教
C) 花卉
D) 友谊
答案:
- B) 两年前
- B) 怀念与惋惜
- C) 花卉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杜甫
- 《登高》杜甫
诗词对比:
与《春望》相比,段成式的《桃源僧舍看花》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抒发,而杜甫的《春望》则更多地反映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历史的沉痛。两者在主题上有相似之处,但在情感的表达上却各具特色。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辞典》
- 《诗经与汉乐府》
以上内容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桃源僧舍看花》这首诗的意蕴及其背后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