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花如雪,东风夜扫苏堤月。
苏堤月,香销南国,几回圆缺。
钱塘江上潮声歇,江边杨柳谁攀折。
谁攀折,西陵渡口,古今离别。
白话文翻译:
春花如雪般绽放,东风在夜晚吹拂,苏堤上的明月照耀着。
苏堤上明月,香气消散在南国,经历了多少次圆缺。
钱塘江上的潮水声已经停止,江边的杨柳又是谁在攀折呢?
是谁在攀折呢?在西陵渡口,古今离别的情愫交织。
注释:
字词注释:
- 花如雪:形容花瓣洁白如雪。
- 东风:春天的风,象征生机。
- 苏堤:指杭州的苏堤,是著名的风景地。
- 香销:香气消散。
- 圆缺:指月亮的圆缺变化,象征人生的无常。
- 潮声歇:潮水声停止。
- 攀折:指折柳,象征离别的情感。
- 西陵渡口:古时的渡口,常与离别相关。
典故解析:
- 苏堤:历史上著名的风景区,常用以象征美景和离愁。
- 钱塘江:历史悠久的江河,常作为诗词中抒发情感的背景。
- 杨柳:杨柳常与离别、思念相关联,特别是在古诗词中。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方以智(1611-1671),明末清初著名的诗人、哲学家和科学家。他在诗歌创作上,注重情感的表达与自然的描写,风格清新而深邃。
创作背景:
《忆秦娥》创作于明末,正值社会动荡之际,诗人借景抒情,表达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离别的感伤。
诗歌鉴赏:
《忆秦娥》是一首充满了细腻情感和美丽意象的词作。开篇以“花如雪”勾勒出一幅春花烂漫的景象,春天的到来带来了生机与希望,然而紧接着的“东风夜扫苏堤月”则暗含了对过往美好时光的追忆与感伤。苏堤月下的回忆,令人感受到时光的流逝与人事的无常。
“香销南国,几回圆缺”一句,展现了对美好事物的怀念与失去后的惆怅。月亮的圆缺象征着人生的无常与变化,使人不禁感慨时光的流逝。接下来的“钱塘江上潮声歇,江边杨柳谁攀折”则进一步渲染了离别的氛围,杨柳的轻拂与潮声的消逝,似乎在叙述着离愁别绪。
最后一句“古今离别”将情感升华,表达了超越时空的离愁,令人感受到一种历史的沉重与个体命运的无奈。整首词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深刻反映了人们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离别的深切感悟,兼具艺术性与哲理性,是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花如雪:用花的白色比作雪,表现春天的美好与洁净。
- 东风夜扫苏堤月:夜晚的东风吹拂,扫过苏堤上明亮的月光,传达出恬静的夜晚气息。
- 香销南国,几回圆缺:借用月亮的圆缺变化,表达对南方美好事物的怀念与惆怅。
- 钱塘江上潮声歇:潮水的声音停止,象征时间的流逝与静谧的氛围。
- 江边杨柳谁攀折:询问是谁在折柳,暗示离别之痛。
- 西陵渡口,古今离别:结合古今,表达离别的普遍性。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花如雪”,直接比拟花的洁白。
- 拟人:东风、潮声等赋予自然以情感。
- 对仗:如“香销南国,几回圆缺”,结构工整,音韵和谐。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传达了对逝去时光和离别情感的深刻反思,表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怀念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花:象征美好与青春。
- 月:象征思念与无常。
- 潮声: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节奏。
- 杨柳:象征离别与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花如雪”中“雪”用来比喻什么?
A. 春天的气候
B. 花的洁白
C. 河水的清澈 -
苏堤在诗中象征什么?
A. 离别的痛苦
B. 美好的回忆
C. 历史的沉重 -
本诗的主题是什么?
A. 对爱情的追忆
B. 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与离别
C. 对自然的描写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表达离愁别绪。
- 杜甫《月夜忆舍弟》:同样围绕思念与离别展开。
诗词对比:
- 方以智《忆秦娥》与李白《静夜思》,两者均在描写月亮与思念,但侧重点不同,前者着重于离别的感伤,后者则多展现对家乡的思念。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明清诗词选》
- 《古诗词解析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