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

时间: 2025-01-04 08:47:42

二十馀年访道,经游万水千山。

明师未遇肯安闲。

几度拈香一瓣。

幸遇至人说破,虚无妙用循环。

工夫只在片时间。

遍体神光灿烂。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西江月
作者: 林自然 〔宋代〕

二十馀年访道,经游万水千山。
明师未遇肯安闲,几度拈香一瓣。
幸遇至人说破,虚无妙用循环。
工夫只在片时间,遍体神光灿烂。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二十多年中追求道理的经历,周游了无数的山川河流。然而,直到现在才遇到明师,之前的日子都在辛苦追求中度过,心中难以安闲。几次点燃香烛,恳求真理。幸运的是遇到了一位至人,揭示了虚无的奥妙和其循环的作用。明白了修行的关键就在于那短暂的时间,修行的成果便会让全身散发出光辉灿烂。

注释:

  • 访道:寻求道理,探索精神世界。
  • 明师:指明白真理的老师。
  • 拈香:点香,表示修行或祭祀的仪式。
  • 至人:高人、智者。
  • 虚无:无形、无相的状态,常与道理或哲学有关。
  • 工夫:修行、努力的过程。

典故解析:

“访道”是古代文人常用的词汇,表达了对道理的探求,一般与道教文化密切相关。“明师”则指代那些能引导弟子明了真理的老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遇到明师是修行者的幸运和重要转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林自然是宋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常常融入哲理,表现出对人生和宇宙的深刻思考。林自然的作品风格清新脱俗,具有很强的道教色彩。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作于林自然对人生与道理的思考中,反映了他在追寻真理过程中的苦乐交织,以及最终领悟的喜悦。

诗歌鉴赏:

这首《西江月》蕴含了深厚的哲理和个人的修行体验。诗的开头以“二十馀年访道”开篇,直接引入作者的追求历程,表达了长时间的探索与追求的艰辛。接着,通过“明师未遇肯安闲”的句子,强调了在缺乏智者指导的状态下,内心难以平静的情感。几度“拈香一瓣”,则是一种对心灵寄托的表现,作者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一次次地希望通过仪式得到启示。

而“幸遇至人说破”则转折了诗的基调,表达了在漫长的等待后,作者终于遇到了能够解答他疑惑的智者,这一瞬间的领悟使得他感受到“虚无妙用循环”的奥义。最后两句更是将全诗推向高潮,强调了在短暂时间内所能获得的深刻理解和身体所散发的“神光灿烂”,恰如修行的成果和精神的升华。

整首诗浑然一体,既有对个人修行的反思,也蕴含了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展现了林自然深邃的智慧和对道理的追求。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二十馀年访道”:表达了漫长的修行和探索过程。
    • “经游万水千山”:形象描绘了作者的旅行与经历。
    • “明师未遇肯安闲”:反映了在没有获取真理的情况下,内心的烦躁与不安。
    • “几度拈香一瓣”:展示了对真理的虔诚追求。
    • “幸遇至人说破”:转折,遇到指引自己的人,获得启示。
    • “虚无妙用循环”:揭示了道理的深刻,虚无中的奥秘。
    • “工夫只在片时间”:强调了修行的关键在于把握当下。
    • “遍体神光灿烂”:修行的成果,体现内心的光辉。
  •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香”象征内心的追求。
    • 对仗:诗句间结构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 夸张:如“遍体神光灿烂”,突显修行后的心灵状态。
  • 主题思想

    •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追求真理的艰辛和最终领悟的喜悦,强调了在修行过程中,内心的安宁与光辉。

意象分析:

  • “万水千山”:象征艰辛的修行过程和追求。
  • “明师”:象征智慧的启发者。
  • “拈香”:象征对真理的崇敬与追求。
  • “神光”:象征内心的觉悟和灵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二十馀年访道”中“访道”的意思是: A. 旅游
    B. 探索真理
    C. 寻找朋友
    D. 学习知识

  2. “幸遇至人说破”中的“至人”指的是: A. 普通人
    B. 明白真理的人
    C. 年龄大的人
    D. 有钱人

  3. “遍体神光灿烂”的意思是: A. 身体发光
    B. 内心的觉悟与光辉
    C. 形象光鲜
    D. 眼睛明亮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鹳雀楼》 王之涣
  • 《静夜思》 李白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诗词对比: 可以将《西江月》与李白的《将进酒》进行对比。两首诗都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与追求,但李白更强调豪放与奔放,而林自然则更注重内心的平静与智慧的领悟。

参考资料:

  1. 《宋词鉴赏辞典》
  2. 《中国古代诗词选》
  3. 《道教文化与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