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登如方山
作者: 贺铸 〔宋代〕
楚郊十月尚闻蝉,
傍道黄华亦可怜。
特上西山最高处,
长安应在夕阳边。
白话文翻译:
在楚地的郊外,十月份的秋天里,依旧能听到蝉鸣,
路边的黄花也显得十分可怜。
我特意登上西山的最高处,
遥望长安,应该就在夕阳的边际。
注释:
- 楚郊:指楚国的郊外,楚国为古代中国的一个重要诸侯国。
- 十月:指农历十月,通常是秋季的时节。
- 黄华:黄花,指路边的秋花,象征凋零的生命。
- 特:特别,特意。
- 西山:指西边的山,可能是指西岳华山。
- 长安:古代中国的都城,现在的西安。
- 夕阳边:夕阳的余晖,象征着日暮时分,暗示着黄昏和离别。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贺铸(约1052年-1128年),字朴之,号秋水,晚号青山,北宋末年词人,生于福建,是著名的词宗之一。贺铸的词风清新婉约,擅长表达个人情感和自然景物,作品多描绘山水风光和人生哲理。他的诗词常常体现出对家国的忧虑与思考,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
创作背景:
《登如方山》写于贺铸登高望远之际,表现出对自然美的热爱以及对长安的思念。此时正值北宋末年,国家动荡,贺铸作为士人,面临着国破家亡的现实困境,诗中对长安的眷恋与对时局的感慨交织在一起,反映了他内心的复杂情感。
诗歌鉴赏:
《登如方山》是一首充满情感与意象的诗,诗人通过对自然的描写,表达了对故乡长安的思念和对人生短暂的感慨。开篇以“楚郊十月尚闻蝉”引入,展现了秋天的气息,蝉鸣在这个季节显得格外动人和孤独,象征着生命的脆弱与短暂;“傍道黄华亦可怜”,这里的黄花犹如生命的凋零,给人一种淡淡的忧伤,似乎在诉说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
接着,诗人“特上西山最高处”,通过攀登西山,寻求更高的视野和心灵的寄托,体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而“长安应在夕阳边”一句,既是对理想家园的向往,也是一种对现实的失落感,夕阳象征着日暮时分,暗示着人生的黄昏。整首诗以自然景物为依托,折射出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情感真挚而深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楚郊十月尚闻蝉:秋天的十月,虽然时节已深,但依然能听到蝉鸣,表现出生命的顽强与秋日的静谧。
- 傍道黄华亦可怜:路旁的黄花在秋季的萧瑟中显得可怜,象征着生命的脆弱和孤独。
- 特上西山最高处:特意攀登到西山的最高点,表达出一种向往和追求的精神。
- 长安应在夕阳边:长安在夕阳的余晖中,既是对故乡的追忆,也是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暗示着对过往的怀念。
修辞手法:
- 比喻:蝉鸣与黄花的描写将自然景色与诗人情感结合,传达出人生的短暂与易逝。
- 对仗:上下句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 象征:夕阳象征着人生的黄昏和对故乡的思念。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故乡长安的深切怀念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传达出一种对生命的珍视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蝉:象征着生命的短暂与顽强。
- 黄花:象征着秋天的凋零与孤独。
- 西山:象征着追求与理想的寄托。
- 夕阳:象征着人生的黄昏与对过往的怀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十月”是哪个季节?
- A. 春季
- B. 夏季
- C. 秋季
- D. 冬季
-
诗人特意登上西山的原因是什么?
- A. 休闲
- B. 缅怀故乡
- C. 登高望远
- D. 观景
-
“长安应在夕阳边”中,夕阳象征什么?
- A. 未来
- B. 黄昏
- C. 朝阳
- D. 中午
答案:1.C 2.C 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登高》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登高》相比,两首诗都表现了登高望远的主题,但贺铸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抒发,而杜甫则更多地表现了忧国忧民的情怀。两者都通过自然景色的描写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