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天清寺安上人北轩》
时间: 2025-01-03 00:07:2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题天清寺安上人北轩
南城繁氏台,维昔孝王筑。
歌吟寂无闻,万楹联佛屋。
道人开北牖,俯就百乔木。
八月鸣青蝉,槐蛾委平绿。
客来借榻卧,吹睡俄顷足。
疏雨隔斜阳,垂虹跨长陆。
良游怅迟后,回谢三庚酷。
瘦马尾华轩,江颜尘一掬。
昨非忽复道,佳约犹可续。
载酒定何时,新黄糁庭菊。
白话文翻译
南城的繁氏台,是昔日孝王所建。
歌声吟唱却无人听闻,万间佛屋倒映其中。
道人打开北窗,俯瞩那百树丛林。
八月里青蝉高鸣,槐枝上的蛾子停落在平绿的草地上。
客人来此借榻而卧,轻轻地吹睡片刻。
细雨隔着斜阳,彩虹横跨长陆。
美好的游玩令我感到迟疑,回想起那三庚日的酷热。
瘦马牵着华丽的轩车,江水的尘土轻轻抚摸着我。
往日的情景忽然再提起,佳约依然可以续写。
载着酒定何时再聚,新黄的菊花正在庭院中绽放。
注释
- 繁氏台:指南城的繁氏家族所建造的高台。
- 孝王:古代中国的一个王朝,孝王为其中一位著名的君主。
- 道人:修道的人,通常指道教徒。
- 北牖:北边的窗户。
- 百乔木:多种树木。
- 青蝉:蝉的一种,夏季鸣叫。
- 槐蛾:一种昆虫,常见于槐树上。
- 三庚:古时以干支纪日,庚为其中之一。
- 华轩:华丽的车或屋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贺铸(约 1052-1125),字季真,号秋水,晚号海棠居士,宋代著名词人,擅长于词的创作。他的词风清新、婉约,常表达个人情感与自然景物的结合。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贺铸的晚年,他在天清寺的北轩中,面临自然景致,感怀人生。诗中流露出对往日友谊的追忆以及对人生短暂的感悟。
诗歌鉴赏
贺铸的《题天清寺安上人北轩》是一首描绘自然与内心情感交融的诗作。全诗以南城繁氏台为起点,展现了昔日的繁华与当前的寂静,形成鲜明对比。诗中“歌吟寂无闻,万楹联佛屋”通过对比,揭示了人事的无常,透出一丝淡淡的忧伤。随后的描写则转向自然,道人开窗俯瞩百乔木,生动地展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八月鸣青蝉,槐蛾委平绿”描绘了夏日的宁静与生命的活力,既有蝉鸣的清脆,又有蛾子的轻盈,恰到好处地营造了一个生机勃勃的场景。接着,客人来到此地,借榻而卧,轻松地享受这宁静的环境,传达出一种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物与人生感悟的交织,营造出一种恬淡的意境,并表现出对友人的思念与对未来聚会的期盼。尤其是最后两句的“载酒定何时,新黄糁庭菊”,将诗人的情感推向高潮,展示了对人生美好时光的珍视与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南城繁氏台,维昔孝王筑。
- 描绘了南城繁氏家族所建的台,历史的沧桑感油然而生。
-
歌吟寂无闻,万楹联佛屋。
- 强调了此地的宁静与孤寂,歌声无人问津,佛屋静默相连。
-
道人开北牖,俯就百乔木。
- 通过道人开窗的动作,引入自然景观,营造出一种悠然自得的气氛。
-
八月鸣青蝉,槐蛾委平绿。
- 用蝉鸣与蛾落描绘夏天的宁静与生机,展现自然的和谐。
-
客来借榻卧,吹睡俄顷足。
- 友人到来,借榻安卧,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与惬意。
-
疏雨隔斜阳,垂虹跨长陆。
- 描绘雨后斜阳与彩虹的美丽,营造出一种诗意的自然景观。
-
良游怅迟后,回谢三庚酷。
- 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留恋与对友人的思念,三庚日的酷热成为回忆的背景。
-
瘦马尾华轩,江颜尘一掬。
- 通过描写马车与江水的尘埃,反映出生活的琐碎与真实。
-
昨非忽复道,佳约犹可续。
- 强调往日的约定仍然可以延续,传达出对未来的期待。
-
载酒定何时,新黄糁庭菊。
- 结束时提及酒与菊花,展现对生活的热爱与美好的憧憬。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疏雨隔斜阳,垂虹跨长陆”,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如“江颜尘一掬”,通过比喻表现出江水的清澈与生活的细腻。
- 拟人:如“歌吟寂无闻”,将歌声拟人化,渲染了环境的寂静。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对友人的思念与对人生短暂的感慨。贺铸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其对生活的独特理解与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繁氏台:象征历史与文化积淀。
- 青蝉:象征生命与繁荣。
- 北牖:象征开放与希望。
- 庭菊:象征闲适与生活的美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题天清寺安上人北轩》是哪位诗人的作品?
A. 李白
B. 贺铸
C. 杜甫 -
诗中提到的“八月鸣青蝉”主要描绘了什么季节的景象?
A. 春天
B. 夏天
C. 秋天 -
诗中“载酒定何时”表达了诗人对未来聚会的什么情感?
A. 忧虑
B. 期待
C. 忘却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题西林壁》:同样描写自然景观与人生哲理。
- 王维《山居秋暝》:展现了山水与内心的和谐。
诗词对比
- 贺铸《题天清寺安上人北轩》 vs 苏轼《题西林壁》:
- 二者都关注自然,但贺铸更偏重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而苏轼则更多地探讨了自我与自然的哲学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贺铸评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