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王宗成归越 其一》

时间: 2025-01-17 10:36:56

回首蓬莱阁,东西两眺高。

参天秦望树,动地浙江涛。

事往登临倦,时危战伐劳。

应无旧邻里,夏雨尽蓬蒿。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回首蓬莱阁,东西两眺高。
参天秦望树,动地浙江涛。
事往登临倦,时危战伐劳。
应无旧邻里,夏雨尽蓬蒿。

白话文翻译:

回头眺望蓬莱阁,向东西两边高处远望。
高耸入云的秦望树,震撼大地的浙江涛。
往事已令我厌倦,时局动荡战乱频繁。
恐怕已经没有旧时的邻里,夏雨过后只剩蓬蒿。

注释:

  • 蓬莱阁:传说中的仙境,象征着理想的归宿。
  • 秦望树:可能指代某种高大的树木,象征着高耸入云的气势。
  • 浙江涛:指浙江的波涛,象征着大海的浩瀚与力量。
  • 登临倦:指登高望远已感到疲倦,表现出对往事的厌倦。
  • 邻里:指邻近的人,暗示对旧友的怀念与失去。
  • 蓬蒿:指杂草,象征荒凉和无情的时间流逝。

典故解析:

“蓬莱阁”常作为仙境的象征,出现在古诗中,传达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诗中提及的秦树和浙江涛,分别代表了大自然的伟大与不可战胜的力量,暗示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和对现实的无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贝琼,明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他的诗歌以清新脱俗著称,常表达个人的情感与对社会现象的敏感。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动荡的时代,诗人送别好友王宗成归越,表达对好友的祝福,同时流露出自己对世事的感慨与无奈。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回首”开篇,立即引发读者的好奇。诗人站在蓬莱阁上,回望往昔,情感随着景色而波动。两边的眺望不仅是对景色的描绘,更是对人生的思考。诗中提到的“参天秦望树”与“动地浙江涛”,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反映出诗人内心的豪情与对理想的追求。然而,紧接着的“事往登临倦”,则显露出一种失落感,表明诗人对过往的厌倦,反映了他对时局的无奈。

最后两句更是将情感推向高潮,诗人意识到旧时的邻里已不复存在,环境的改变使得一切如烟云般消逝,留下的只有荒凉的蓬蒿。这种对比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对往昔的怀念与对现实的无奈,显示了时间的无情和人生的变迁。

诗词解析:

  • “回首蓬莱阁”:引入回忆,蓬莱阁象征着理想与美好。
  • “东西两眺高”:展现视野的开阔,暗示思考的深度。
  • “参天秦望树”:用树木的高大象征人们的雄心壮志。
  • “动地浙江涛”:波涛的力量象征着外界的动荡与变化。
  • “事往登临倦”:对往事的厌倦,表现出诗人的情感疲惫。
  • “时危战伐劳”:指出当前的社会动荡与战乱。
  • “应无旧邻里”:感叹人事已非,旧友已去。
  • “夏雨尽蓬蒿”:用蓬蒿象征荒凉,反映时间的流逝。

修辞手法:

  • 对仗:首句与次句形成对比,增强诗的节奏感。
  • 比喻:用自然景物比喻人生的境遇,增强情感的表现力。
  • 排比:通过排比的手法加强情感的层次感。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往昔的缅怀与对现实的无奈,体现出作者内心的孤独与对理想的追求。诗人在送别中体现出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感悟,最终带着对未来的忧虑与思考。

意象分析:

  • 蓬莱阁:象征理想与追求。
  • 秦望树:象征坚定与高耸的理想。
  • 浙江涛:象征力量与动荡的外部环境。
  • 蓬蒿:象征荒凉与失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蓬莱阁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理想与追求
    • B. 战争与动荡
    • C. 朋友与邻里
  2. 诗中提到的“浙江涛”指的是什么?

    • A. 清澈的河流
    • B. 大海的波涛
    • C. 暴风雨的天气
  3. 作者对往事的态度是?

    • A. 怀念
    • B. 厌倦
    • C. 期待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友人》李白
  • 《早发白帝城》李白

诗词对比

  • 贝琼的《送王宗成归越》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两者都表现了对自然的描绘与人生的思考,但前者更显忧伤与怀旧,而后者则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与豪情。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