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鹫十景 其四 合涧桥》

时间: 2025-01-01 15:53:02

横水东西落,幽人日夜过。

宛宛龙赴壑,隐隐鹊填河。

缅想赤城路,潜通沧海波。

远公不送客,芳草涧边多。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灵鹫十景 其四 合涧桥
作者: 贝琼 〔明代〕

横水东西落,幽人日夜过。
宛宛龙赴壑,隐隐鹊填河。
缅想赤城路,潜通沧海波。
远公不送客,芳草涧边多。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横跨水流的桥,桥的两侧水流东西而去,幽静的地方,游人日夜往来。水流宛如龙一般奔向深渊,隐约间听见喜鹊在河面飞翔。诗人缅怀赤城的路,似乎可以隐秘通向澎湃的海洋。远公没有送客,涧边的芳草却依然茂盛。

注释

  • 横水:横向流动的水。
  • 幽人:隐居的人,指那些追求宁静生活的人。
  • 宛宛:形容水流柔和的样子。
  • 龙赴壑:比喻水流奔腾向下,形如龙入深渊。
  • 隐隐:形容声音微弱而不清晰。
  • 鹊填河:指喜鹊在河面飞翔,填充了河面的空虚。
  • 缅想:怀念、回想。
  • 赤城路:古代传说中的一条路,象征美好的归宿。
  • 潜通:暗中沟通、联系。
  • 远公:指远道而来的客人。
  • 芳草:指芳香的草,象征生机和美好。

典故解析

“赤城路”在古代文学中常被用来象征理想的归宿或心灵的安宁。提及“远公”则可以看作对出行游子的关切,表达了对朋友的惜别之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贝琼是明代的一位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和细腻的描写著称。他的作品多反映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怀,展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创作背景

“灵鹫十景”系列是贝琼在游览名胜时所作,反映了他对自然风光的细腻观察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此诗写作于他心境幽静之时,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在语言上简练而富有画面感,描绘出一幅清幽的自然景象。开头描写水流的方向与幽人日夜的往来,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和谐的氛围。接着通过“宛宛龙赴壑”的比喻,生动地表现了水流的奔腾与活力。诗中的“隐隐鹊填河”则为这一画面增添了生动的音响效果,让人仿佛听见了自然界的声音,感受到了生命的脉动。

在后两句中,诗人回忆起赤城路,象征着对理想生活的追寻,同时也透露出一种淡淡的惆怅,似乎在表明人与理想之间的距离。最后一句“远公不送客,芳草涧边多”则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惜别之情,以及对自然之美的赞美,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横水东西落,幽人日夜过。
    描述桥的两侧水流东西而去,幽静的地方有游人日夜往来,体现了一种宁静的生活状态。

  2. 宛宛龙赴壑,隐隐鹊填河。
    水流如龙般蜿蜒奔向深渊,隐约听到喜鹊在河面飞翔,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自然的景象。

  3. 缅想赤城路,潜通沧海波。
    诗人怀念赤城的道路,暗示着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联系,表现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4. 远公不送客,芳草涧边多。
    远道而来的朋友没有送别,然而涧边的芳草繁茂,象征着对生活的热爱与自然的恩赐。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水流比作龙,增强了意象的生动性。
  • 拟人:将喜鹊赋予了动态的表现,使自然更加生动。
  • 对仗:如“横水东西落,幽人日夜过”,形成一种和谐美。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观,抒发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友人的惜别之情,表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理想之间的深刻联系。

意象分析

  • :象征着生命与流动,代表着时间的流逝。
  • :象征力量与活力,展示自然的壮丽。
  • :象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
  • 赤城路:象征理想与归宿,反映了诗人的内心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作者是?

    • A. 李白
    • B. 贝琼
    • C. 杜甫
    • D. 白居易
  2. “宛宛龙赴壑”中的“龙”比喻什么?

    • A. 人
    • B. 水流
    • C. 远行
    • D. 山
  3. 诗中的“远公”指的是?

    • A. 远道而来的朋友
    • B. 诗人自己
    • C. 自然界的神灵
    • D. 诗人的父亲

答案

  1. B. 贝琼
  2. B. 水流
  3. A. 远道而来的朋友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 李白
  • 《鹿柴》 - 王维

诗词对比

  • 《静夜思》:两者都描绘了自然景色,表达了孤独与思乡之情,但《合涧桥》更注重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 《鹿柴》:同样运用了丰富的自然意象,但更侧重于静谧的环境营造,而《合涧桥》则有着更为动态的表现手法。

参考资料

  • 《明代诗歌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典诗词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