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怨王孙(与河传、月照梨花二词同调)》
时间: 2025-01-01 12:50:4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怨王孙》
锦里,蚕市,满街珠翠。
千万红妆,玉蝉金雀,
宝髻花簇鸣珰,
绣衣长日斜归去人难见,
青楼远,队队行云散。
不知今夜,何处深锁兰房,
隔仙乡。
白话文翻译:
在华丽的街道上,熙熙攘攘的蚕市,街头满是珠宝和翠饰。
无数的美丽女子,佩戴着玉蝉和金雀,
她们的发髻上插满了花,耳边鸣响着珠翠的声响,
穿着绣衣的女子,在斜阳下缓缓归去,难以见到那归去的人,
青楼遥远,成群的云朵逐渐散去。
不知今夜,谁会在何处深锁着兰房,
与仙乡相隔如此遥远。
注释:
字词注释:
- 锦里:指华丽的街道,形容环境的繁华。
- 蚕市:指与蚕相关的市场,暗示繁荣。
- 珠翠:珠宝和翠饰,形容女子的装饰。
- 红妆:美丽的妆容,指年轻女子。
- 玉蝉金雀:装饰品,玉蝉和金雀是古代常见的佩饰。
- 鸣珰:形容珠翠相碰发出的声音。
- 长日斜:指太阳快要落山,光线倾斜,暗示时间的流逝。
- 兰房:指女子的闺房,象征着柔情和幽静。
典故解析: “兰房”常用来比喻女子的闺房,古代诗词中常见,用以表达对女子的思念与渴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韦庄,字子云,号梦阮,唐代著名词人,生于约公元836年,卒年不详。其词风清丽婉转,情感细腻,常以离愁别绪见长。
创作背景: 《怨王孙》是韦庄应和当时流行的曲调创作的一首词,反映了盛唐时期的繁华与女子的愁苦。作为一种文学形式,词在唐代逐渐成熟,韦庄的作品在此背景下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诗歌鉴赏:
《怨王孙》是一首充满韵律美和情感深邃的词作。开篇通过“锦里、蚕市、满街珠翠”的描绘,营造出繁华热闹的市景,反映出唐代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富庶。然而,随着描写的深入,作者转向了内心的情感,尤其是对离别和失落的感慨。词中对美丽女子的描绘,使得这种失落感愈发明显。她们如同流动的云彩,转瞬即逝,令人无法触及。
在“绣衣长日斜归去人难见”一句中,时间的流逝和人们的离去形成鲜明对比,似乎在暗示着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最后,作者提到“深锁兰房”,这句充满了忧伤和孤独,表现了对美好事物的渴望和无奈。
整首词通过鲜活的意象与细腻的情感,将繁华与愁苦交织,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个人内心的孤独。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锦里,蚕市,满街珠翠:描绘了繁华的市场,强调环境的富丽。
- 千万红妆,玉蝉金雀:表现女子的美丽与装饰,象征青春。
- 宝髻花簇鸣珰:通过声音描绘女子的妆扮,增加了生动感。
- 绣衣长日斜归去人难见:暗示归去的女子与逝去的时间,营造离愁。
- 青楼远,队队行云散:将青楼的遥远与流动的云相对照,增强了孤独感。
- 不知今夜,何处深锁兰房:表达对夜晚孤独的思考与对美好事物的渴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女子的妆容与繁华景象相结合,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
- 对仗:如“青楼远,队队行云散”,增强了词句的韵律感。
- 拟人:通过“鸣珰”表现出珠翠的生动,赋予物体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词通过对繁华的描绘,反衬出内心的孤独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展现了古代女子在繁华背后所承受的情感压迫。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锦里:象征繁华与富贵。
- 蚕市:代表生机与经济繁荣。
- 红妆:象征青春的美丽与活力。
- 兰房:隐喻女子的闺房,表现柔情与孤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怨王孙》描绘的主要场景是? A. 农田
B. 市集
C. 青楼
D. 山林 -
词中“鸣珰”指的是什么? A. 风声
B. 人声
C. 珠翠的声音
D. 笛声 -
诗中提到的“兰房”象征什么? A. 战场
B. 学堂
C. 女子的闺房
D. 酒楼
答案:
- B
- C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柳永的《雨霖铃》
诗词对比: 韦庄的《怨王孙》和李清照的《如梦令》都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与失落感,但韦庄更注重描绘外在的繁华与内心的孤独,而李清照则更多地侧重个人感情的细腻与深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