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传·春晚》
时间: 2025-01-17 09:45:5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春晚,风暖。锦城花满,狂杀游人。玉鞭金勒,寻胜驰骤轻尘,惜良晨。翠娥争劝临邛酒,纤纤手,拂面垂丝柳。归时烟里,钟鼓正是黄昏,暗销魂。
白话文翻译:
春天的傍晚,微风轻暖。锦城的花朵盛开,吸引着无数游客。骑着马,佩戴着金银装饰,寻求美景,快速穿行在轻尘之中,真是令人惋惜这美好的晨光。翠绿的女子争相劝我喝临邛的美酒,纤细的手轻轻拂过脸颊,像那垂柳的丝条。归去的时候,烟雾缭绕中,钟鼓声响起,正是黄昏的时分,令人心醉神迷。
注释:
- 春晚:春天的傍晚。
- 锦城:指的是繁华的城市,特指成都,因其花木繁盛而得名。
- 狂杀游人:形容花景之美,吸引了很多游人。
- 玉鞭金勒:形容马鞍和缰绳的华丽。
- 轻尘:轻微的尘土,暗指行驶的速度。
- 临邛酒:指临邛出产的美酒,临邛是今四川省邛崃市的古称。
- 拂面垂丝柳:柳条轻轻拂过脸庞,形象生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韦庄(836年-910年),唐代著名词人,字士安,号梦得,晚号湘妃,出生于今河南。韦庄一生经历了唐朝的衰落,对社会的变迁有深刻的感受,其作品多表现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风格细腻、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河传·春晚》创作于唐朝末期,正值社会动乱时期。诗中展现了春天的美好景色与人们的欢愉,反映了作者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诗歌鉴赏:
《河传·春晚》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春天傍晚的美丽景象。整首诗充满了生活的气息,作者将游人欣赏春花的快乐与自然的和谐美妙结合,表现了春天的温暖与生机。诗的开头以“春晚,风暖”引入,瞬间带给读者一种轻松愉悦的感觉,仿佛置身于温暖的春风中。随后,“锦城花满”展现了繁华的城市与花海的景象,吸引了“狂杀游人”,这不仅描绘了春天的美丽,也隐含了对游人热情的赞美。
在诗的中段,诗人通过“玉鞭金勒”的意象,展现了骑马寻游的场景,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珍惜。翠娥劝酒的场景,更增添了春晚的热闹气氛,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与交往。而“拂面垂丝柳”的描写则让人感受到春天的柔情与细腻,生动的画面感令人如临其境。
最后,诗人通过“归时烟里,钟鼓正是黄昏”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似乎在感叹美好时光的流逝,留下了“暗销魂”的情感余韵,给人以深思。整首诗情景交融,构成了春晚的美丽画卷,既有欢愉又有惆怅,展示了唐代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时光流转的无奈。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春晚,风暖:春天的傍晚,温暖的风轻轻拂面,营造出宁静舒适的氛围。
- 锦城花满,狂杀游人:繁花似锦的城市吸引了无数游客,令人陶醉。
- 玉鞭金勒,寻胜驰骤轻尘:骑士佩戴华丽的马具,快速驰骋于轻尘之中,酣畅淋漓地寻求美景。
- 惜良晨:对美好晨光的惋惜,暗示时间的流逝。
- 翠娥争劝临邛酒:美丽的女子争相劝饮,增添了春日的欢快气氛。
- 纤纤手,拂面垂丝柳:细腻的手轻轻拂过面颊,像垂柳的丝条,营造出柔和的意境。
- 归时烟里,钟鼓正是黄昏:回家的路上,烟雾缭绕,钟鼓声响起,正值黄昏。
- 暗销魂:在黄昏的宁静中,令人心神向往,感叹时光的流逝。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玉鞭金勒”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华丽的马具。
- 拟人:如“翠娥争劝”将女子的行为赋予生动的情感。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描绘春晚的美丽景象,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展现了唐代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意象分析:
- 春晚:象征着温暖与希望。
- 花:代表生活的美好与繁荣。
- 马:象征着自由与追求。
- 酒:象征欢乐与人际关系。
- 柳:象征柔情与生命的流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锦城花满”中的“锦城”指的是哪个城市? A. 北京
B. 成都
C. 洛阳
D. 长安 -
诗中提到的“临邛酒”代表什么? A. 一种美酒
B. 一种食物
C. 一种乐器
D. 一种花卉 -
诗中“暗销魂”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欢喜
B. 惆怅
C. 愤怒
D. 疲惫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月下独酌》相比,韦庄的《河传·春晚》更侧重于描绘春天的景色与人际的欢乐,而李白则更倾向于表现个人的孤独与自我反思。两者在风格和情感表达上各具特色,体现了不同的审美取向与时代背景。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诗经》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