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云岭》

时间: 2025-01-17 09:55:28

极目慈云路,看山立少时。

湖光经雨阔,柳色泥烟垂。

琢石观蹲兽,镌崖读断碑。

西关知底险,抚掌笑儿嬉。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极目慈云路,看山立少时。
湖光经雨阔,柳色泥烟垂。
琢石观蹲兽,镌崖读断碑。
西关知底险,抚掌笑儿嬉。

白话文翻译:

放眼望去,慈云岭的道路延绵不绝,仿佛我在这里立足已久。
雨后湖水宽广明亮,柳树的颜色映在泥泞的烟雾中低垂。
在石头上雕刻的兽形,像是在静静观望;崖壁上刻着的碑文,却让我驻足细读。
西边的关口知道这里的险峻,我拍手大笑,看到孩子们在嬉戏玩耍。

注释:

  • 极目:放眼远望,极目所及。
  • 慈云路:慈云岭的道路。
  • 湖光:湖面的光景。
  • 柳色泥烟:柳树的颜色在泥土和烟雾中显现。
  • 琢石:雕刻石头。
  • 蹲兽:指雕刻成蹲坐形态的兽类。
  • 镌崖:在崖壁上刻字。
  • 断碑:残缺的碑石。
  • 西关:西边的关口,通常指险要之地。
  • 抚掌:拍手,表示高兴或赞赏。

典故解析:

此诗并未直接引用古典典故,但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深刻观察与人文情怀的融合。在古代,山水常常被视为文人寄托情感的地方,诗中提到的“琢石观蹲兽”和“镌崖读断碑”均反映了对自然与历史的敬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韩元吉,南宋时期的诗人,以山水诗闻名。他的诗歌多描写自然风光,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及对自然的细腻观察。

创作背景:

《慈云岭》创作于诗人游历慈云岭时,反映了他对美好自然的欣赏以及与之融为一体的体验。诗中所描绘的场景,呈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与对自然的向往。

诗歌鉴赏:

《慈云岭》是一首典型的山水诗,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细腻描绘与深切感悟。全诗通过四句,分别从远望、湖光、石刻、儿童嬉戏等角度切入,传达出一种宁静、悠然的生活态度。诗的开头“极目慈云路”便为全诗定下了观察与思考的基调,仿佛诗人站在一个高点,俯瞰周围的美景。接着,雨后的湖面宽广而明亮,给人以清新之感,同时与柳树的柔和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出自然的多样性和生命的活力。

诗人在“琢石观蹲兽,镌崖读断碑”中表现出对自然与历史的敬畏与热爱,既有对石头上兽形的观察,又有对崖壁上碑文的深思,表现了他对文化遗产的关注。而末尾“西关知底险,抚掌笑儿嬉”则是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结合,在险峻的环境中发现了生活的乐趣,体现了诗人内心的豁达与乐观。

整首诗在描写中蕴藏着情感,展现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状态。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极目慈云路:开头直入主题,表达了诗人对慈云岭的景色的远望,设定了观察的视角。
  2. 看山立少时:强调诗人在这里的时间感,似乎在此地停留了很久,增强了对环境的亲切感。
  3. 湖光经雨阔:描绘了雨后湖水的宽广明亮,给人以清新之感。
  4. 柳色泥烟垂:柳树在泥泞的环境中显得更加柔美,暗示着生命的韧性。
  5. 琢石观蹲兽:雕刻的兽形静静地守望,展现了自然与人工的结合。
  6. 镌崖读断碑:在崖壁上刻着的碑文,传达出对历史的思考。
  7. 西关知底险:西边的关口象征险峻,暗示着自然的不可预测性。
  8. 抚掌笑儿嬉:最后以儿童的嬉戏结束,展现出对生活乐趣的珍惜。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湖光经雨阔”,运用比喻形象地描绘了湖面宽广的景象。
  • 拟人:如“柳色泥烟垂”,将柳树的姿态拟人化,增添了诗意。
  • 对仗:整首诗句式整齐,形成了对仗的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表达了诗人对美好自然的热爱以及人文情怀的结合,传达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境界。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慈云:象征着宽厚、和善的自然环境。
  • 湖光:代表着自然的清新和宁静。
  • 柳色:象征着春天的生机与柔美。
  • 蹲兽:象征着历史的沉淀与文化的传承。
  • 断碑:代表着历史的遗迹与人文的思考。
  • 西关:象征着险峻与挑战。
  • 嬉戏:代表着生活的乐趣与天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湖光”主要描绘了什么? A. 湖面的光景
    B. 湖的深度
    C. 湖的颜色

  2. “琢石观蹲兽”中的“蹲兽”指的是? A. 一种动物
    B. 雕刻的兽形
    C. 自然的景观

  3.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生活的无奈
    B. 对孩子们的赞赏与欢喜
    C. 对自然的恐惧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登高》杜甫
  • 《山中杂诗》王维

诗词对比:

  • 《登高》:同样描绘自然景观,但更多地关注人生的无常与感慨。
  • 《静夜思》:也有对自然的描写,但更侧重于思乡之情。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古诗文鉴赏》
  • 《韩元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