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中放言五首》

时间: 2025-01-06 09:32:03

松窗永日度冰颸,坐觉清阴寸寸移。

境静故应閒可乐,形臞犹有闰相随。

尘埃末路思千里,风露何年饱一枝。

百岁穷通吾自了,闭门长咏子桑诗。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松窗永日度冰颸,坐觉清阴寸寸移。
境静故应閒可乐,形臞犹有闰相随。
尘埃末路思千里,风露何年饱一枝。
百岁穷通吾自了,闭门长咏子桑诗。

白话文翻译:

在松窗前,阳光透过冰冷的雨水,悠然度日;静坐之中,清凉的阴影一点点移动。
环境宁静,所以才觉得闲适快乐;即使身体消瘦,仍有闰年随我相伴。
在尘埃的尽头,思念已千里;风露何年才能让这一枝花饱满。
百岁的人生,富贵与贫穷我自会了然;我闭门吟唱,吟诵子桑的诗篇。

注释:

  • 松窗:松树做的窗户,常为文人雅士所喜爱,寓意清幽。
  • 冰颸:冰冷的雨水,形容天气寒冷。
  • 清阴:清凉的阴影。
  • 閒可乐:闲适之中可以感受到快乐。
  • 形臞:身体消瘦。
  • 闰相随:闰年象征着希望与新的开始。
  • 尘埃末路:人生旅途的尽头,带有一种苍凉感。
  • 百岁穷通:人生的富贵与贫穷,体现了对人生的豁达态度。
  • 子桑诗:指的是《子桑诗》,可能是指某种古代诗歌,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韩元吉,宋代诗人,生于北宋时期,因其作品多以清新、自然为特点而受到后世喜爱。其诗风多元,常常融入个人经历与对自然的观察。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作者生病期间,反映了他在病中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诗中流露出对生命的哲学思考和对自然的热爱,体现了诗人即使在病痛中仍能保持一份清幽的心境。

诗歌鉴赏:

韩元吉的《病中放言五首》以其清新的意象和深邃的哲理展示了诗人在病中对生活的独特见解。首句“松窗永日度冰颸”描绘了一个宁静的环境,松窗透出的阳光与冰冷的雨水形成强烈对比,象征着诗人在病中所感受到的孤独与清静。紧接着,“坐觉清阴寸寸移”,表明诗人即使在身体的困扰中,仍保持着对时间流逝的敏锐感受,反映出一种哲学的思考。

第三、四句则进一步展开了他对生命的思考,“境静故应閒可乐,形臞犹有闰相随”,在宁静的环境中他感受到了一种内心的快乐,尽管身体的虚弱让他感到无奈,但心灵的充实让他依然乐观。接下来的“尘埃末路思千里”,则是对人生旅途的追忆与思考,风露的变化让他对生命的流逝有了更深的感触。

最后两句“百岁穷通吾自了,闭门长咏子桑诗”,则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豁达态度,他已经从富贵与贫穷中看透了人生的真谛,选择在闭门中吟咏,表达了他对诗歌和自然的热爱。

整首诗在清新自然的描绘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展现出一种超然的精神境界,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松窗永日度冰颸:描绘了在松窗下度过漫长的日子,冰冷的雨水象征着外界的寒冷。
  2. 坐觉清阴寸寸移:静坐中逐渐感受到清凉的阴影在移动,传达了时间的流逝。
  3. 境静故应閒可乐:环境宁静,因此心中感到放松和快乐。
  4. 形臞犹有闰相随:身体虽瘦弱,但心中仍有希望伴随。
  5. 尘埃末路思千里:在生命的尽头,思念远方的亲人或往事。
  6. 风露何年饱一枝:对时间流逝的感慨,期盼未来的丰盈。
  7. 百岁穷通吾自了:对人生的理解与释然,已然明了。
  8. 闭门长咏子桑诗:选择闭门吟咏,表达对诗歌的热爱。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病痛与外界的环境对比,形象生动。
  • 对仗:如“百岁穷通吾自了”与“闭门长咏子桑诗”,形成整齐的对仗。
  • 意象:松窗、清阴、尘埃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邃的氛围。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即使在病痛中也能保持乐观的心态,对生命的哲学思考与对自然的热爱,体现出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 松窗:象征清幽、宁静的环境。
  • 冰颸:代表外界的冷漠与孤独。
  • 清阴:象征内心的宁静与思考。
  • 尘埃:寓意人生的旅途与回忆。
  • 风露:象征时间的流逝与自然的变化。
  • 子桑诗:代表着诗歌的魅力与永恒。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描绘的环境是怎样的? A. 寒冷的
    B. 温暖的
    C. 喧闹的
    D. 清幽的

  2. 诗人的心态在诗中如何表现? A. 悲伤
    B. 愉快
    C. 忧虑
    D. 愤怒

  3. “百岁穷通吾自了”这一句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态度? A. 对生活的无奈
    B. 对人生的豁达
    C. 对未来的迷茫
    D. 对财富的渴望

答案:1. D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王维的《鹿柴》

诗词对比

  • 韩元吉的《病中放言五首》与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都是通过自然描写来反映内心感受,前者更侧重于哲理思考,后者则展示人生的无常与友谊的珍贵。两者在风格上各有千秋,前者清逸而哲理,后者感人而真挚。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词解析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