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迁莺》
时间: 2025-01-04 09:10:5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喜迁莺
作者:晁端礼 〔宋代〕
伫立蘅皋暮,冻云乍敛,霜飚微列。
怅饮杯深,阳关声苦,愁见画船催发。
夜来红泪烛,还解惜王孙轻别。
怅望处,乍金丝冷落,兰薰销歇。
闻说,归兴切。华鬓未生,得意浓时节。
画戟门开,斑衣追逐,晓日凤凰双阙。
帝城春信早,随处有江梅攀折。
烂熳赏,也多应忘了,东堂风月。
白话文翻译
站在蘅皋的傍晚,寒冷的云彩忽然散去,霜风轻轻拂面。
愁苦地举杯畅饮,阳关的曲调令人悲伤,看到画船即将启航,心中愁绪难解。
夜里烛光下流下红泪,更加怀念王孙的轻别。
怅然回望,忽见金丝冷落,兰香也渐渐消散。
听说归家的兴致很迫切,华发尚未生出,正是得意的美好时节。
画戟门已经打开,斑衣人在追逐,晨曦中凤凰双阙映入眼帘。
帝城春天的信息传来,随处可见江梅在攀折。
纵使盛景烂漫,也总会忘却,东堂的风月。
注释
- 蘅皋:指一种水草,象征美丽的环境。
- 冻云:形容寒冷的云朵。
- 阳关声:指《阳关三叠》的乐曲,表达离别的愁苦。
- 画船:指装饰美丽的船只,这里暗指即将启航的别离。
- 红泪:形容因离别而流下的泪水。
- 华鬓:形容年轻人尚未生出白发,寓意年轻。
- 画戟门:指盛大的门,象征着繁华的场景。
- 江梅:梅花,象征春天的到来。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晁端礼(约1040—约1110),字景之,号山海,宋代诗人,擅长词作,尤其以婉约派著称。他的作品多表现个人情感和生活体验,常以细腻的笔触描绘自然景色和人情世态。
创作背景
《喜迁莺》写于宋代,正值春天,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与个人情感,表达对春天的期待与对离别的惆怅。在社会动荡的背景下,诗人借助春天的生机和美好,表达对未来的希望。
诗歌鉴赏
《喜迁莺》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词作,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色相结合,展现出一种离愁别绪。开篇的“伫立蘅皋暮”,便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略显忧伤的气氛,随后“冻云乍敛,霜飚微列”将寒冷的天气与诗人的心境相对应,增强了离别的苦楚。
中间部分通过音乐与饮酒的结合,表现出诗人对过往时光的怀念与对未来的无奈。“夜来红泪烛”,更是将离别的痛苦具体化,令人感同身受。后半部分则转向对春天的期待,描绘了春天的生机与美好,象征着新的开始。诗的最后,虽然提到“烂熳赏”,但又表现出对过去的怀念,体现了诗人在享受美好时光的同时,难以忘怀的情感。
整首词通过悠扬的音律和细腻的意象,传达出人生的无常和对美好生活的珍惜,给人一种深刻的思考与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伫立蘅皋暮:在傍晚时分,伫立在美丽的蘅皋旁。
- 冻云乍敛:寒冷的云彩突然散去,带来了清新的空气。
- 霜飚微列:轻微的霜风拂面,带来一丝寒意。
- 怅饮杯深:感到惆怅,举杯饮酒。
- 阳关声苦:听到阳关的曲调,感到悲伤。
- 愁见画船催发:看到美丽的船只即将启航,心中愁苦。
- 夜来红泪烛:夜里烛光下流下红泪。
- 还解惜王孙轻别:更加怀念轻易别离的王孙。
- 怅望处:怅然回望的地方。
- 乍金丝冷落:忽见金丝冷落,象征美好事物的消逝。
- 兰薰销歇:兰香渐渐消散,象征美好的时光过去。
- 闻说,归兴切:听说归家的心情很迫切。
- 华鬓未生:年轻还未生出白发。
- 得意浓时节:正是得意的美好时节。
- 画戟门开:盛大的门已经打开。
- 斑衣追逐:穿着斑衣的人在追逐。
- 晓日凤凰双阙:晨光中凤凰双阙映入眼帘。
- 帝城春信早:帝城春天的信息传来。
- 随处有江梅攀折:到处可见江梅在攀折。
- 烂熳赏:盛景烂漫。
- 也多应忘了,东堂风月:纵使美好景色,也会忘却东堂的风月。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冻云乍敛”比喻情感的变化。
- 拟人:如“金丝冷落”,赋予自然以情感。
- 对仗:如“画戟门开,斑衣追逐”,形成对称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通过描绘春天的生机与离别的愁苦,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珍惜与对逝去时光的怀念。诗人借助自然景色的变化,反映出人生的无常和对未来的期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蘅皋:美好的环境,象征着纯净与宁静。
- 阳关:离别的乐曲,象征着情感的愁苦。
- 画船:美好的生活与即将到来的别离。
- 兰香:象征着美好的时光与感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阳关声”代表了什么情感? A. 欢乐
B. 悲伤
C. 兴奋
D. 平静 -
“华鬓未生”意味着作者的什么状态? A. 年轻
B. 年老
C. 成熟
D. 迷茫 -
整首诗歌主要表达了什么主题? A. 友情
B. 离愁与期待
C. 自然风光
D. 战争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钗头凤·世情薄》(陆游)
- 《离骚》(屈原)
诗词对比
《喜迁莺》与《钗头凤·世情薄》都表达了离愁别绪,但《喜迁莺》更侧重于自然与个人情感的结合,而《钗头凤》则更多地表现对世俗情感的批判和无奈。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唐诗宋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