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落索》

时间: 2025-01-06 11:49:53

正向溪堂欢笑。

忽惊传新诏。

马蹄准拟乐郊行,又欲近、长安道。

鹳鹊楼边初到。

未花残莺老。

崔徽歌舞有余风,应忘了、东平好。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一落索
晁端礼 〔宋代〕

正向溪堂欢笑。
忽惊传新诏。
马蹄准拟乐郊行,
又欲近长安道。
鹳鹊楼边初到,
未花残莺老。
崔徽歌舞有余风,
应忘了东平好。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正与友人欢笑在溪堂,突然传来一声新诏的消息。马蹄声响,准备在郊外游玩,却又想走向长安的路。鹳鹊楼旁,刚到时花尚未凋零,莺鸟也未老去。崔徽的歌舞热闹非凡,却似乎让人忘记了东平的美好。

注释

  • 溪堂:溪边的堂屋,指环境幽雅的地方。
  • 新诏:指新的旨意或命令,通常是皇帝下达的。
  • 马蹄:马的脚,象征出行和旅途。
  • 长安:古都,代表繁华与理想的归宿。
  • 鹳鹊楼:古代楼阁的名称,常用来指代风景名胜。
  • 崔徽:指古代著名的歌舞,象征繁华的宴会。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晁端礼(生卒年不详),北宋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和细腻的情感著称。其作品多描绘自然景物和人情世态,常流露出对生活的热爱及对理想的追求。

创作背景

《一落索》创作于宋代,正值社会繁荣与文化发展的时期。诗人通过描绘欢笑与游玩,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官场变化的敏感。

诗歌鉴赏

《一落索》以欢笑开篇,营造出一种轻松愉悦的气氛,紧接着却通过“忽惊传新诏”这一突发事件,打破了欢乐的氛围,暗示了官场变幻无常的现实。诗中“马蹄准拟乐郊行,又欲近长安道”体现了诗人对游玩的渴望与对长安的向往,长安不仅是政治中心,更是文化与繁华的象征。

在描绘景色时,诗人通过“鹳鹊楼边初到,未花残莺老”表现出春天的美好与生命的活力,同时也隐含着对时间流逝的感慨。最后的“崔徽歌舞有余风,应忘了东平好”则是对繁华表象的反思,崔徽的歌舞虽然热闹,但却让人忘却了更深层次的美好。

整首诗在轻松与沉思之间游走,展现了人们在乐趣与责任之间的纠葛,表现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官场生活的警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正向溪堂欢笑:描绘了诗人与友人欢聚于溪边的愉快场景。
  2. 忽惊传新诏:突如其来的新命令打破了欢乐,暗示了生活的不确定性。
  3. 马蹄准拟乐郊行,又欲近长安道:表达了诗人对游玩的期盼与对长安的向往,反映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4. 鹳鹊楼边初到:自然景物的描写,给人以新鲜感。
  5. 未花残莺老:春天的生机与生命的短暂。
  6. 崔徽歌舞有余风:热闹的场景却也让人感到一丝空虚。
  7. 应忘了东平好:对繁华表面下真实美好的反思。

修辞手法

  • 对偶:如“未花残莺老”,形成音韵的和谐。
  • 比喻:用“马蹄”象征出行的愿望。
  • 拟人:将“莺”赋予生命的特征,增强了诗的情感。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欢笑与新诏的对比,表现了生活的矛盾:在欢快的表象下,潜藏着对现实的忧虑与思考。诗人以此提醒人们珍惜眼前的美好,同时也要警惕生活的变化。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溪堂:象征静谧与自然。
  • 长安:象征理想与繁华。
  • 鹳鹊楼:代表美好风景与传统文化。
  • 崔徽:象征繁华与热闹。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新诏”指的是什么?
    A. 新的命令
    B. 新的诗歌
    C. 新的朋友
    D. 新的歌舞

  2. “马蹄准拟乐郊行”中的“马蹄”象征什么?
    A. 快乐
    B. 出行
    C. 春天
    D. 思念

  3. 诗人对长安的态度是?
    A. 否定
    B. 向往
    C. 忘记
    D. 逃避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同样描绘了春天的美好与人情。
  • 《静夜思》(李白):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诗词对比

  • 《一落索》《春江花月夜》都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但《春江花月夜》更注重自然景物的描绘,而《一落索》则更多地反映了人际关系和社会现实。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经与古代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