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凤吟 无射商赋陈宗之芸居楼》
时间: 2025-01-19 14:53:0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丹凤吟 无射商赋陈宗之芸居楼
作者: 吴文英 〔宋代〕
丽景长安人海,避影繁华,结庐深寂。
灯窗雪户,光映夜寒东壁。
心凋鬓改,镂冰刻水,缥简离离,风签索索。
怕遣花虫蠹粉,自采秋芸熏架,香泛纤碧。
更上新梯窈窕,暮山澹著城外色。
旧雨江湖远,问桐阴门巷,燕曾相识。
吟壶天小,不觉翠蓬云隔。
桂斧月宫三万手,计元和通籍。
软红满路,谁聘幽素客。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长安的繁华景象,诗人却选择在幽静的庐舍中避世。窗外的灯光透过窗户映照在寒冷的墙壁上,诗人的心境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渐渐凋零,仿佛刻在冰水上的花纹,轻盈而疏离。诗人忧虑那些花虫会损害自己亲手采集的秋芸,香气飘散在清澈的空气中。
诗人再登新梯,远眺城外的暮色山峦,旧日的友人已在江湖中远去,问询曾经相识的燕子。吟咏的时光悄然流逝,似乎被远方的云彩隔开。月宫的桂木斧头,遥远而不可及,想要与元和时期的通籍相比。满路的软红花瓣,谁又能邀请那位幽雅的客人呢?
注释:
- 丽景长安: 指的是长安城的美丽景色。
- 避影繁华: 躲避繁华喧嚣的影子,寻求内心的宁静。
- 灯窗雪户: 窗子的灯光透过窗户,照映在白色的墙壁上。
- 镂冰刻水: 形容心情的脆弱与细腻。
- 秋芸: 指秋天采摘的香草。
- 桂斧月宫三万手: 形容月亮的美丽与遥不可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文英,字廷辅,号湘山,宋代诗人,以词著称,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人情世态,风格清新婉约。
创作背景: 诗作创作于一个宁静的夜晚,表达诗人对繁华的厌倦与对自然宁静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个人的心境变化与对旧友的怀念。
诗歌鉴赏:
《丹凤吟》通过对长安繁华景色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开头几句描绘了长安的喧嚣与华丽,随之转入对自身生活的反思,表现出诗人对现实的逃避与内心的忧虑。诗中“心凋鬓改”,不仅是对岁月流逝的感慨,更是对生命短暂的思考。诗人细腻的情感通过“镂冰刻水”的意象得以体现,传达出一种愁苦的美感。
在接下来的描写中,诗人提到“怕遣花虫蠹粉”,展现出对自然的珍惜,以及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忧虑。诗人自采的秋芸香气弥漫,仿佛在告诉读者,唯有在大自然中,才能寻找到内心的那份安宁。最后几句则是对过去的怀念,旧友的问候,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与对友谊的珍视。
整首诗充满了细腻的情感与优美的意象,融合了个人的感受与对自然的热爱,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独特的艺术风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丽景长安人海,避影繁华,结庐深寂。: 长安的美景与人潮汹涌,诗人选择在宁静的地方隐居,逃避繁华的喧闹。
- 灯窗雪户,光映夜寒东壁。: 灯光透过窗户,在寒冷的夜晚照耀着墙壁,营造出一种孤寂的氛围。
- 心凋鬓改,镂冰刻水,缥简离离,风签索索。: 诗人的心情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渐渐凋零,细腻的情感如同冰雕与水刻,轻盈而疏离。
- 怕遣花虫蠹粉,自采秋芸熏架,香泛纤碧。: 担心虫子会损害自己亲手采集的香草,香气在空气中扩散,传达出对自然的珍视。
- 更上新梯窈窕,暮山澹著城外色。: 再次攀登新的阶梯,远眺城外柔和的暮色山峦,表现出一种淡淡的惆怅。
- 旧雨江湖远,问桐阴门巷,燕曾相识。: 旧友在远方的江湖,诗人怀念曾经的相聚与美好时光。
- 吟壶天小,不觉翠蓬云隔。: 在吟咏中不觉已与远方的云彩隔绝,暗示内心的孤独。
- 桂斧月宫三万手,计元和通籍。: 月宫的桂树与斧头,象征着对理想与成就的追求。
- 软红满路,谁聘幽素客。: 道路上的红花盛开,诗人感叹谁能够邀请那位幽雅的客人,表现出一种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修辞手法:
- 比喻: “镂冰刻水”比喻心情的细腻与脆弱。
- 拟人: “灯窗雪户”赋予物体以人的特征,增强了诗句的生动性。
- 对仗: 诗中多处使用对仗手法,增强了韵律感和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繁华与宁静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对内心宁静的渴望,同时也蕴含着对友人与过往的深切怀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长安: 象征繁华与喧嚣。
- 灯光: 代表温暖与孤独的交织。
- 秋芸: 象征自然的美好与纯净。
- 桂斧: 代表理想与追求的遥不可及。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选择隐居的原因是什么?
- A. 追求财富
- B. 避免繁华的喧嚣
- C. 寻找名声
-
“心凋鬓改”表达了怎样的情绪?
- A. 高兴
- B. 愁苦
- C. 激动
-
诗中提到的“桂斧月宫”象征什么?
- A. 理想与追求
- B. 财富
- C. 家庭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月下独酌》: 同样描绘了孤独与对友人的思念,但更侧重于饮酒的豪情与月夜的美景。
- 《月夜忆舍弟》: 反映了对亲情的思念,与《丹凤吟》的怀旧情感相似,但更加强调亲情的深厚。
参考资料:
- 《宋词鉴赏辞典》
- 《古诗词选读》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