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见梅有作》
时间: 2025-01-07 22:05:3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初见梅有作
作者:曹勋〔宋代〕
至后微和入烧痕,
烟稍寄我岭头新。
尚无红糁离离意,
已觉清姿苒苒春。
未暇似为乌有赋,
绝胜遂咏坠楼人。
夜寒翠袖临明月,
且影横斜上醉巾。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写梅花的初见。微风轻拂,温暖的气息透过残留的烧痕传来,烟雾轻轻飘到我岭头的新枝上。梅花尚未绽放出红色,感觉离离的情绪依然未到,但已觉察到清丽的姿态悄然迎来春天。没有时间去写乌有的赋诗,但此情此景却胜过那些咏叹坠楼的情人。夜晚寒冷,翠绿的袖子映照在明月下,影子斜斜地投射在醉人的巾帕上。
注释:
字词注释:
- 微和:轻微的暖风。
- 烧痕:可能指的是残留的火烧过的痕迹,暗示着春天的复苏。
- 红糁:红色的梅花花蕾。
- 清姿:清秀的姿态。
- 乌有赋:指代一种优美的赋,乌有在此可能象征着虚幻或不存在的事物。
- 坠楼人:可能指那些因情而伤的人,形象深刻。
典故解析:
- 坠楼人:在古典诗词中,常用以指代因爱情哀怨而自尽的人,传达悲怆之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曹勋,宋代诗人,擅长描写自然景物及人情,作品风格清新淡雅,以细腻的笔触和深厚的情感见长。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春季,正值梅花开放之际,诗人通过描写梅花的初见,抒发对春天到来的欣喜与对生命的感悟。
诗歌鉴赏:
《初见梅有作》是一首通过梅花的描绘,传达春天的气息与生命的希望。诗中以“微和”“烧痕”等意象开篇,描绘出春天初来时的微妙变化,象征着温暖与生命的复苏。接着,诗人用“尚无红糁离离意”表达出梅花尚未盛开的状态,反映了春天的含蓄与渐进,给人一种期待之感。
整首诗在意象上层层递进,从初见梅花的微风到夜寒的月光,逐渐营造出一种清新而又略带忧伤的氛围。尤其是“未暇似为乌有赋,绝胜遂咏坠楼人”一语,诗人自谦地表示自己没有时间去书写虚幻的赋诗,但梅花的美丽景象却远胜于那些因情而伤的哀叹,显示出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珍视与赞美。
最后,夜晚的寒风与明月的交融,形成了一幅清幽的画面,留下了诗人对生命与美好的深刻思考。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与深远的意境,使读者感受到春天的气息,体会到生命的珍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至后微和入烧痕:春风轻轻拂来,温暖的气息传递到已被烧过的地方,暗示着春天的到来。
- 烟稍寄我岭头新:薄烟轻轻飘到山岭上的新枝,描绘出春日的宁静与美好。
- 尚无红糁离离意:梅花尚未绽放出红色的花朵,表达了一种期待与抑制的情感。
- 已觉清姿苒苒春:虽然梅花未开,但已经感受到春天的清丽姿态在悄然蔓延。
- 未暇似为乌有赋:没有时间去写那些虚无缥缈的赋诗。
- 绝胜遂咏坠楼人:梅花的美丽超越了那些悲伤的情歌,表现出对生命美好的向往。
- 夜寒翠袖临明月:寒冷的夜晚,翠绿的衣袖与明月相映成趣。
- 且影横斜上醉巾:月光下的影子斜斜地投射在醉人的巾帕上,形成了一幅动人的画面。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梅花的美丽与情感的伤感进行对比,突显生命的美好。
- 拟人:通过“清姿”来赋予梅花生命,使其具备灵动的形象。
- 对仗:全诗在结构上运用了对仗技巧,使得诗句更加工整,有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春天梅花的珍视与对生命美好的向往。通过对梅花的细腻描绘,诗人传达了春天的到来带来的生机与希望,并在其中流露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梅花:象征着坚韧与希望,常被用来表达高洁的情操。
- 春天:象征着生命的复苏与新生,带来新的希望。
- 明月:常用以象征纯洁与美好,增添了诗的意境。
- 翠袖:暗示着柔美与灵动,增添了诗的细腻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红糁”指的是什么?
- A. 花瓣
- B. 果实
- C. 叶子
- D. 树枝
-
诗人在诗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 A. 忧伤
- B. 期待
- C. 愤怒
- D. 无奈
-
“夜寒翠袖临明月”中,“翠袖”指代的是什么?
- A. 树木
- B. 人的衣袖
- C. 花瓣
- D. 水波
答案:
- A. 花瓣
- B. 期待
- B. 人的衣袖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梅花》 - 王安石
- 《白梅》 - 李清照
诗词对比:
- 王安石的《梅花》与曹勋的《初见梅有作》同样描写梅花,但前者更侧重于梅花的坚韧与高洁,后者则更注重梅花初见时的细腻与期待,反映出不同的情感基调与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诗词鉴赏》
- 《古典诗词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