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竭陆宣公祠》
时间: 2025-01-04 07:36:25意思解释
竭陆宣公祠
原文展示:
冰玉为骨秋为神,堂堂内相真天人。
谏草数百垂清芬,仁义一洗功利尘。
刳肝沥血空排云,白日不鉴吾忠勤。
奉天诏下哀痛新,将士感泣天亦闻。
皇威雷动清九垠,一纸可敌百万年军。
草茅学古期致君,以额扣阍九虎嗔。
玉堂云雾当华津,秋耿何不批龙鳞。
一尊酹古凄夕曛,鵷湖之水春复春。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崇高的祠堂,表达了对忠诚与仁义的追求。诗人用“冰玉”为骨,寓意高洁的品德;“秋”为神,象征着成熟与理智。诗中提到的“谏草数百”象征着直言进谏的精神,强调仁义与功利之间的关系。诗人以自己的忠诚与努力,被人们所忽视,感慨“白日不鉴吾忠勤”。他认为即使是皇帝的命令也无法掩盖内心的痛苦与忠诚。最后,诗人通过对古人的崇敬和对未来的期许,表达了对理想的坚持和对历史的追思。
注释:
- 冰玉:象征高洁的品德,形容人品如冰雪般纯净。
- 秋为神:秋天象征成熟与理智,意指一种深邃的思考。
- 谏草:指直言进谏的文字,反映出忠臣的心声。
- 仁义:是诗中反复提到的主题,强调道德与理想。
- 刳肝沥血:形容为国家捧心力的忠诚,虽无所获却无怨无悔。
- 奉天诏:指皇帝的诏令,传达出一种权威与责任。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林景熙,宋代诗人,以其作品中的忠义精神和对历史的反思而闻名。其诗风清新,常表现出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
- 创作背景:该诗创作于宋代,正值社会动荡和变革之时,诗人通过对历史的追忆,表达了对忠臣理想的向往与对现实的无奈。
诗歌鉴赏:
《竭陆宣公祠》是一首充满豪情与思考的古诗,诗人以高洁的意象和深邃的情感表达了对忠义的追求与对历史的思考。开篇的“冰玉为骨秋为神”便营造出一种崇高的氛围,表明诗人对人品的高度重视。接下来的“谏草数百垂清芬”则强调了直言进谏的重要性,反映出诗人的理想与抱负。
诗中“仁义一洗功利尘”的表达,显示了诗人对世俗功利的反感,强调了道德的清白与高洁。随着诗的深入,诗人透过“刳肝沥血空排云”的意象,表达了对忠诚无私奉献的赞美,尽管这种忠诚常常得不到应有的回报。特别是“白日不鉴吾忠勤”,更是深刻地揭示了忠臣的无奈与悲哀。
在后面的几句中,诗人通过对历史的追思与对理想的坚持,传达出一种对未来的期许。整首诗情感真挚,层次分明,既有对个人忠诚的反思,也有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入思考,体现了诗人高尚的品格与宽广的视野。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冰玉为骨秋为神:比喻人品如冰雪般晶莹剔透,秋天的成熟象征着智慧。
- 堂堂内相真天人:形容在祠堂内,忠臣与真理的精神显得格外尊贵。
- 谏草数百垂清芬:形容直言进谏的精神,散发出清新芬芳。
- 仁义一洗功利尘:强调仁义的重要性,能洗净世俗的功利之污。
- 刳肝沥血空排云:形容忠臣的心血与付出,虽无所获却无怨无悔。
- 白日不鉴吾忠勤:感慨忠诚与努力未被世人所认可。
- 奉天诏下哀痛新:即使皇命下达,内心的痛苦依旧无法消解。
- 将士感泣天亦闻:将士们感动而泣,天亦为之动容。
- 皇威雷动清九垠:皇帝的威严如雷霆般震撼,影响深远。
- 一纸可敌百万年军:一份命令的权威可以抵挡百万军队的威势。
- 草茅学古期致君:借鉴古人智慧,期望能够达到理想。
- 以额扣阍九虎嗔:用额头叩阍,表达对权势的不满与愤怒。
- 玉堂云雾当华津:描绘华丽的堂屋被云雾笼罩,象征着理想的遥不可及。
- 秋耿何不批龙鳞:质疑为何不展现出真正的才华。
- 一尊酹古凄夕曛:为古代的英灵祭奠,感叹时光流转。
- 鵷湖之水春复春:象征着历史的延续与希望的重生。
-
修辞手法:全诗运用了比喻、拟人、对仗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的表现力与感染力。比如“冰玉为骨”比喻了人品的高洁;“白日不鉴吾忠勤”则通过拟人化表达了内心的苦闷与无奈。
-
主题思想:诗歌的中心思想是对忠诚与仁义的追求,反映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矛盾的深刻思考,表现出对历史的敬仰与对未来的期许。
意象分析:
- 冰玉:象征高洁与纯净的人格。
- 秋:象征成熟、智慧与理智。
- 谏草:象征忠臣直言进谏的精神。
- 仁义:反映道德与理想的重要性。
- 白日:象征真实与公正,但却未能显现忠诚。
- 皇威:象征权力与威严。
- 鵷湖之水:象征历史的延续与希望的重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冰玉为骨”主要表达了什么? A. 追求财富
B. 崇高的人格
C. 自然的美丽 -
“谏草数百垂清芬”意指: A. 忠臣直言进谏
B. 诗人的想象力
C. 世俗的功利
答案: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诗词对比: 杜甫与林景熙的作品都表达了忠诚与对理想的不懈追求,杜甫的《春望》强调了对国家的忧虑与对理想的渴望,而林景熙则通过对历史的反思与对忠义的赞美,展现出一种更为崇高的理想境界。
参考资料:
- 《宋诗选注》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辞典》
- 《林景熙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