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元漫兴》

时间: 2025-01-19 19:50:36

天上元宵放月明,张灯何苦浪经营。

一毬积日方呈巧,千片轻绡仅凑成。

里巷禽呼倾坐去。

街衢蚁聚侧身行。

谁人能向循良道,何不留心劝耦耕。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上元漫兴
作者: 李吕 〔宋代〕

天上元宵放月明,
张灯何苦浪经营。
一毬积日方呈巧,
千片轻绡仅凑成。
里巷禽呼倾坐去,
街衢蚁聚侧身行。
谁人能向循良道,
何不留心劝耦耕。

白话文翻译

正月十五的元宵,月光明亮,
为何要辛苦地摆弄灯笼呢?
经过日积月累才展现出的巧妙,
千片轻纱才勉强拼凑成。
小巷中鸟儿鸣叫,大家纷纷走去,
街道上人们如蚂蚁般聚集,侧身而行。
谁能真正走上循良之道,
为何不留心劝导农夫耕作呢?

注释

  • 元宵:指元宵节,正月十五日。
  • 张灯:点灯、挂灯笼。
  • :此处指球,象征着日积月累的巧思与努力。
  • 轻绡:轻薄的丝绸,象征着细腻的工艺。
  • 里巷:指小巷,形容热闹的场景。
  • 倾坐:倾斜地坐,形容人们的聚集。
  • 街衢:街道,表示热闹的人群。
  • 循良道:指走上正道、善道。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元宵”是一个传统节日,古代人们通过张灯、猜灯谜等活动来庆祝这一节日。诗人通过对元宵的描绘,反映出节日的欢快气氛,同时也对人们在热闹中迷失自我、忽视实际生活的现象表达了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吕,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著称。其作品多以民间题材为主,擅长描写生活中的琐事,常常蕴含哲理。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元宵节前后,正值农耕社会中,节日的欢快与人们的生活状态形成对比。诗人通过描写节日的热闹,反映出人们对生活的琐碎与对良好生活方式的思考。

诗歌鉴赏

《上元漫兴》通过元宵节的欢庆场景,展现了一个热闹的节日氛围。诗中“张灯何苦浪经营”一句,既是对灯笼的反思,又暗含对人们在追求物质享受中迷失自我的忧虑。诗人在描绘热闹场景时,突出了人们的忙碌与无奈,表达了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诗的后半部分转向对人生态度的反思,提出“谁人能向循良道,何不留心劝耦耕”的疑问,意在呼唤人们关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诗人希望大家能够在欢庆中不忘本心,注重真实的生活与耕作,体现了对传统美德的向往和对现代生活的关切。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节日的欢庆与日常生活的反思,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情感,表现出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人们迷失方向的关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天上元宵放月明:描绘了元宵节夜空中明亮的月光,营造出节日的氛围。
  2. 张灯何苦浪经营:质疑人们为了节日而辛苦经营的意义,暗含对繁忙生活的思考。
  3. 一毬积日方呈巧:强调经过长时间的努力才能得到的成果,象征着生活的真谛。
  4. 千片轻绡仅凑成:形象地表达了节日装饰的细腻与不易,隐喻生活的繁琐。
  5. 里巷禽呼倾坐去:描写小巷中热闹的场景,表现出节日的欢快。
  6. 街衢蚁聚侧身行:形象地描绘人群的拥挤,反映出节日的热闹与人们的忙碌。
  7. 谁人能向循良道:提出哲学性的反思,询问谁能够坚持正道。
  8. 何不留心劝耦耕:呼吁人们关注耕作与生活的真实意义。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人们的聚集比作蚂蚁,增强了热闹的氛围。
  • 对仗:诗中使用了对仗的手法,使句子更具韵律感。
  • 排比:通过排比句式增强了诗的节奏感和表达的力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元宵节的热闹场景,反映出人们在享受节日的同时,忽视了现实生活的重要性,呼唤人们关注内心的真实追求,倡导回归耕作与简朴的生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元宵:象征团圆与欢乐。
  • 月亮:代表光明与希望。
  • 灯笼:象征节日的热闹与人们的努力。
  • 轻绡:象征细致与柔美,隐喻生活的繁琐。
  • 鸟鸣:代表自然与生机,暗示人们应回归自然。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上元漫兴》的作者是哪个朝代的?

    • A. 唐代
    • B. 宋代
    • C. 明代
    • D. 清代
  2. 诗中提到的“元宵”指的是哪个节日?

    • A. 端午节
    • B. 中秋节
    • C. 元宵节
    • D. 春节
  3. 诗中“谁人能向循良道”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 A. 对节日的欢快
    • B. 对人们迷失自我的忧虑
    • C. 对自然的向往
    • D. 对生活的满足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元宵夜》: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描绘元宵节的热闹场景。
  • 《青玉案·元夕》:辛弃疾的词作,同样描写了元宵节的美好景象。

诗词对比

  • 李吕的《上元漫兴》杜甫的《元宵夜》都描绘了元宵节的热闹,但李吕更强调对生活的反思,而杜甫则更侧重于节日的欢乐气氛。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宋代文学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