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筝妓伍卿》

时间: 2025-01-04 08:52:19

轻轻没后更无筝,玉腕红纱到伍卿。

座客满筵都不语,一行哀雁十三声。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轻轻没后更无筝,玉腕红纱到伍卿。座客满筵都不语,一行哀雁十三声。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轻轻地,筝声消逝后,再无筝音;玉腕轻扬,红纱飘动,来到了伍卿面前。宴席上的客人们都沉默不语,只听见一行哀雁,发出了十三声悲鸣。

注释:

字词注释:

  • 轻轻:轻柔的样子。
  • 没后:消逝之后。
  • 玉腕:形容女子手腕洁白如玉。
  • 红纱:红色的薄纱,这里指女子的服饰。
  • 伍卿:诗中的人物,可能是指一位名叫伍卿的筝妓。
  • 满筵:满座的宴席。
  • 哀雁:哀鸣的雁,比喻悲凉的声音。
  • 十三声:形容声音的连续和哀婉。

典故解析:

  • 诗中未涉及具体典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远,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从其诗作中可感受到其对音乐和美人的细腻描绘。这首诗可能是李远在观赏筝妓伍卿表演后的即兴之作,表达了对音乐消逝的哀愁和对伍卿的赞美。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一次宴会上,筝妓伍卿表演结束后,李远被其技艺和风姿所打动,感慨音乐的短暂和美人的风采,遂即兴赋诗。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音乐消逝的哀愁和对筝妓伍卿的赞美。首句“轻轻没后更无筝”,以“轻轻”形容筝声的消逝,传达出一种无奈和惋惜。次句“玉腕红纱到伍卿”,通过“玉腕”和“红纱”的描绘,展现了伍卿的风姿和魅力。后两句“座客满筵都不语,一行哀雁十三声”,以“哀雁”的比喻,增强了诗中的悲凉氛围,同时也反映了宴会上客人们的沉思和感慨。整首诗情感深沉,意境悠远,展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深刻感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第一句“轻轻没后更无筝”,通过“轻轻”和“更无”的对比,强调了筝声消逝后的空寂和失落。
  • 第二句“玉腕红纱到伍卿”,以“玉腕”和“红纱”的意象,描绘了伍卿的美丽和风姿。
  • 第三句“座客满筵都不语”,通过“满筵”和“都不语”的对比,表现了宴会上客人们的沉默和沉思。
  • 第四句“一行哀雁十三声”,以“哀雁”的比喻,增强了诗中的悲凉氛围,同时也反映了宴会上客人们的沉思和感慨。

修辞手法:

  • 比喻:“一行哀雁十三声”中,用“哀雁”比喻悲凉的声音,增强了诗中的悲凉氛围。
  • 对比:“轻轻没后更无筝”中,通过“轻轻”和“更无”的对比,强调了筝声消逝后的空寂和失落。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美好事物消逝的哀愁和对美人的赞美。诗人通过筝声的消逝和伍卿的风姿,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短暂和易逝的感慨,以及对美人的欣赏和赞美。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轻轻:轻柔的样子,形容筝声的消逝。
  • 玉腕:洁白如玉的手腕,形容伍卿的美丽。
  • 红纱:红色的薄纱,形容伍卿的服饰。
  • 哀雁:哀鸣的雁,比喻悲凉的声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轻轻没后更无筝”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喜悦 B. 哀愁 C. 愤怒 D. 惊讶
  2. “玉腕红纱到伍卿”中的“玉腕”和“红纱”分别指什么? A. 玉制的手腕和红色的纱 B. 洁白如玉的手腕和红色的薄纱
  3. “一行哀雁十三声”中的“哀雁”比喻什么? A. 悲凉的声音 B. 快乐的歌声 C. 悠扬的筝声 D. 清脆的鸟鸣

答案: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白居易《琵琶行》:同样描写音乐和美人的诗作,表达了对音乐的感慨和对美人的赞美。

诗词对比:

  • 李远的《赠筝妓伍卿》与白居易的《琵琶行》:两首诗都以音乐和美人为主题,但李远的诗更注重音乐消逝的哀愁,而白居易的诗则更注重音乐的描绘和美人的故事。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李远的这首诗,是研究唐代诗歌的重要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提供了对唐代诗词的详细解析和鉴赏,有助于深入理解李远的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