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襄阳李尚书》

时间: 2025-01-06 08:33:32

天寒发梅柳,忆昔到襄州。

树暖然红烛,江清展碧油。

风烟临岘首,云水接昭丘。

俗尚春秋学,词称文选楼。

都门送旌节,符竹领诸侯。

汉沔分戎寄,黎元减圣忧。

时追山简兴,本自习家流。

莫废思康乐,诗情满沃洲。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襄阳李尚书
作者: 李益 〔唐代〕

天寒发梅柳,忆昔到襄州。
树暖然红烛,江清展碧油。
风烟临岘首,云水接昭丘。
俗尚春秋学,词称文选楼。
都门送旌节,符竹领诸侯。
汉沔分戎寄,黎元减圣忧。
时追山简兴,本自习家流。
莫废思康乐,诗情满沃洲。


白话文翻译:

在寒冷的天里,梅花和柳树开始发芽,回想起当年我到襄州的情景。暖和的树旁,红烛闪烁,江水清澈如碧油。风烟在岘山之巅,云水连绵接通昭丘。世俗都崇尚春秋的学问,诗词被称赞如同《文选》的楼阁。都城送行的旌节,符竹成为诸侯的象征。汉水与沔水分开,寄托了戎马生涯,百姓的生活减轻了对圣明统治的忧虑。此时我追寻山中的兴致,正是习家流派的风格。不要忘记追求康乐,诗情满溢在沃洲之地。


注释:

字词注释:

  1. 发梅柳:梅花和柳树开始发芽,象征春天的到来。
  2. 襄州:地名,古代襄阳是个重要的城市。
  3. 然红烛:形容树木和红烛一样温暖。
  4. 江清展碧油:江水清澈如同展开的碧油,形容水的清澈明亮。
  5. 风烟:形容山头的烟雾与风景。
  6. 昭丘:古代地名,可能指代某个著名的地方。
  7. 俗尚春秋学:指世俗社会崇尚《春秋》这类经典的学问。
  8. 戎寄:军事寄托,表示战争的寄托和影响。
  9. 习家流:指文人学派,强调学习的流派。
  10. 沃洲:指沃土,象征着丰饶的土地。

典故解析:

  • 春秋:指《春秋》一书,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历史书籍,常被用以表明学问的深厚。
  • 文选楼:指《文选》,即《昭明文选》,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文集,代表了当时文人的风采。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益,唐代诗人,生于公元785年,卒于公元832年,字山人,号无可,祖籍陇西。他以五言诗和乐府诗著称,作品情感真挚,风格清新,深受后人推崇。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代,李益在襄阳与李尚书相识,表达了对故友的思念之情及对襄阳的美好回忆。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象与人文情怀相互交融,反映出唐代人们对春天的渴望与对生活的热爱。


诗歌鉴赏:

《送襄阳李尚书》是一首充满自然风光与人文情感的送别诗,展现了李益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和对往昔的追忆。全诗通过描绘寒冷的冬天逐渐转暖,梅花柳芽初发的场景,呼应了友情的温暖和生命的希望。开篇描写“天寒发梅柳”,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富有生机的氛围,接着以“树暖然红烛”展现出春的温暖气息,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流转与季节的更迭。

诗中不仅有自然景物的描写,更蕴含了对社会风尚的思考与对文化的敬仰。借用“俗尚春秋学”一语,表现出对传统学问的尊重和对文化传承的重视。而“都门送旌节,符竹领诸侯”则体现了诗人对政治局势的敏锐观察,反映出他对社会风气的关心。

整首诗在情感上由对友人的送别逐步引向对生活理想的追求,最后以“莫废思康乐,诗情满沃洲”作为结尾,呼唤人们珍惜当下,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快乐。李益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邃的思考,让我们在阅读中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和友情的温暖,展现出唐代诗人那种对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天寒发梅柳:描绘了寒冷的天气中梅花与柳树的生机,暗示春天的到来。
  2. 忆昔到襄州:回忆起自己曾经到过襄州的情景,表达对往昔的怀念。
  3. 树暖然红烛:暖和的树木让人联想到红烛,象征温馨与希望。
  4. 江清展碧油:江水清澈如同展开的碧油,形象生动。
  5. 风烟临岘首:描绘了岘山之巅的风烟景象,增加了诗的层次感。
  6. 云水接昭丘:云和水相连,描绘了辽阔的自然景观。
  7. 俗尚春秋学: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经典学问的崇尚。
  8. 词称文选楼:与文人雅士的追求相呼应,表现出对文学的重视。
  9. 都门送旌节:表达送别的庄重与期待。
  10. 符竹领诸侯:体现了政治权力的象征与责任。
  11. 汉沔分戎寄:历史的回顾,寄托了诗人对戎马生涯的思考。
  12. 黎元减圣忧:反映出对百姓生活的关注。
  13. 时追山简兴:说明诗人对自然的喜爱与追求。
  14. 莫废思康乐:劝告人们要珍惜生活。
  15. 诗情满沃洲: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与诗意的追求。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江清展碧油”比喻水的清澈。
  • 拟人:将自然景物赋予人的情感。
  • 对仗:如“风烟临岘首,云水接昭丘”,形成对称结构,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友人的思念,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往昔的眷恋,倡导人们珍惜当下,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快乐。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梅柳:象征春天的到来与生命的复苏。
  2. 红烛:代表温暖与希望,体现友谊的温情。
  3. 江水:象征清澈与宁静,暗示诗人内心的平静。
  4. 风烟:表现出自然的变化与生命的无常。
  5. 春秋:代表传统学问与文化的传承。
  6. 旌节:象征政治权力与社会责任。
  7. 沃洲:象征丰饶的土地与美好的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寒冷的天气使什么发芽”?

    • A. 梅花和柳树
    • B. 桃花
    • C. 竹子
  2. “树暖然红烛”中“然”字可以理解为:

    • A. 但是
    • B. 如同
    • C. 因为
  3. 诗中提到的“符竹”指代的是:

    • A. 友情的象征
    • B. 政治的象征
    • C. 自然的象征

答案: 1.A 2.B 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相比,两首诗都描绘了自然景色,但李益更侧重于个人情感与友谊的表达,而王之涣则更多地体现了壮志与豪情。杜甫的《春望》也表达了对国家的忧虑与对生活的热爱,与李益的作品形成鲜明对比,反映出不同的时代背景与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1. 《唐诗三百首》
  2.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3. 《李益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