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同落第者东归
东门有行客,落日满前山。
圣代谁知者,沧洲今独还。
片云归海暮,流水背城闲。
余亦依嵩颍,松花深闭关。
白话文翻译:
东门外有位行客,在落日映照下走向前方的山。
在这个圣明的时代,谁能理解他的遭遇呢?
如今我独自回到沧洲。
片片云彩在黄昏时分归向海面,
流水缓缓地流过,仿佛远离了城池,显得悠闲自得。
我也依恋嵩山和颍川,
松花飘落,静静地闭关。
注释:
字词注释:
- 行客:旅人,行人在此指代诗中的友人。
- 圣代:指一个明君治下的盛世。
- 沧洲:指沧海和洲渚,代表归隐的地方。
- 片云:指天上的云朵,表示孤独和漂泊。
- 流水:流动的水,象征时光的流逝与无常。
- 依:依恋、依附。
- 嵩颍:嵩山与颍川,均为名山大川,具有文化象征。
典故解析:
“圣代”“沧洲”都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与失落。诗中提到的沧洲,常常用来指代隐士的生活,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的失望与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益,唐代诗人,生于盛唐时期,早期以五言绝句闻名,作品多描写边塞风光、战争与思乡之情。其诗风清新脱俗,感情真挚,常表达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社会的感慨。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李益落第之后,面对失意的境遇,诗人送别同道之人,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与对归隐生活的向往。正值盛唐的社会背景下,作者感受到科举制度的残酷与竞争的激烈,抒发了对现实的无奈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东门的行客与落日的景象,开头即勾画出一种孤独和无奈的氛围。诗人用“东门有行客”引入,似乎在暗示命运的无常和人生的漂泊,而“落日满前山”则反映出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短暂。接着,诗人感叹在这个“圣代”,谁能理解他的失落与无奈,显示出对社会的冷漠与失望。
“沧洲今独还”的句子,表达了诗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沧洲象征着理想的隐居生活,与世无争,远离喧嚣。接下来的“片云归海暮,流水背城闲”,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渲染出一种宁静而悠闲的情感,似乎在告诉读者,即使在失落中也可以找到一丝安宁。
最后的“余亦依嵩颍,松花深闭关”,诗人将自己与那位行客的情感连结在一起,表达出对山水与隐逸生活的依恋。整首诗通过优美的意象描绘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传递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哲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东门有行客:开篇以“东门”引入,营造出一种旅途的氛围,行客象征着漂泊的人生。
- 落日满前山:落日象征着时间的流逝,暗示着人生的短暂与即将结束的光辉。
- 圣代谁知者:质疑社会对个人命运的漠视,表达了对理想与现实的落差。
- 沧洲今独还:表现出归隐的愿望,沧洲象征着一个理想的归宿。
- 片云归海暮:云彩的归向,象征着归属与归隐,表现出自然的宁静。
- 流水背城闲:流水象征着时间的流逝,远离城市的喧嚣,表达人生的悠闲与随性。
- 余亦依嵩颍:诗人自我表达,展示出对山水的依恋,强调归隐的情感。
- 松花深闭关:松花飘落,象征着静谧与封闭,表现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片云归海暮”,通过比喻传达了归属感和归隐的愿望。
- 对仗:如“流水背城闲”,构成对称,增强诗歌的节奏感。
- 象征:如“沧洲”象征着隐士的生活,传达了诗人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理想隐逸生活的向往,反映出诗人在失落中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以及对现实的不满。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诗人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无奈,体现了对社会的冷漠与对个体命运的深刻关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东门:象征着出行与离别。
- 落日: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短暂。
- 沧洲:象征着归隐与理想的生活。
- 片云:象征着孤独与漂泊。
- 流水:象征着无常与时光的流逝。
- 松花:象征着宁静与隐逸的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东门有行客”中的“行客”指的是: A. 诗人
B. 旅人
C. 学子
D. 隐士 -
“圣代谁知者”中的“圣代”是指: A. 盛世
B. 战乱
C. 隐逸
D. 贫困 -
诗中提到的“沧洲”象征的是: A. 旅行
B. 归隐生活
C. 战争
D. 科举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李白《庐山谣》:同样表达了对自由与隐逸的向往,但在豪放中带有对人生的洒脱态度。
- 杜甫《登高》:虽同为抒发人生感慨,但杜甫的诗中多了一份沉重与现实的反思。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李益诗集》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