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毡帐火炉》
时间: 2025-01-04 09:19:0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别毡帐火炉
白居易
忆昨腊月天,北风三尺雪。
年老不禁寒,夜长安可彻。
赖有青毡帐,风前自张设。
复此红火炉,雪中相暖热。
如鱼入渊水,似兔藏深穴。
婉软蛰鳞苏,温燉冻肌活。
方安阴惨夕,遽变阳和节。
无奈时候迁,岂是恩情绝。
毳逐日卷,香燎随灰灭。
离恨属三春,佳期在十月。
但令此身健,不作多时别。
白话文翻译:
回忆起去年腊月的天气,北风呼啸,雪花纷飞。年纪大了,抵御寒冷的能力差,漫长的夜晚让人难以入睡。幸好有青色的毡帐,风前自会搭建起来,再加上这红色的火炉,能在寒雪中为我带来温暖。就像鱼游入深渊水中,兔子藏身于深洞里一般,温暖柔软的环境让身体舒适,冻得发僵的肌肉也慢慢恢复活力。当夜晚阴冷而又惨淡时,突然间又变得温暖如春。可惜时光流逝,哪能说感情就此绝断。温暖的毯子卷起,香火渐渐熄灭。离别的愁绪在春天显现,佳期却在十月。但只要我身体健康,就不怕再有长时间的离别。
注释:
- 腊月:农历的最后一个月,通常是冬季。
- 三尺雪:形容雪下得很厚。
- 青毡帐:指用青色毡子搭建的帐篷。
- 红火炉:指用火加热的炉子,能提供温暖。
- 蛰鳞苏:指冬眠的鱼类苏醒。
- 香燎:指用香火焚烧。
- 离恨:指因离别而产生的怨恨或忧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歌以通俗易懂、表达真情见长,尤其关注民生疾苦,积极反映社会现实。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白居易晚年,表达了对温暖生活的向往和对离别的感慨。诗中通过描绘冬季的寒冷与温暖的炉火,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
诗歌鉴赏:
《别毡帐火炉》是一首抒情诗,描绘了冬季的寒冷与温暖的火炉之间的对比。诗人通过回忆腊月的北风与大雪,引出对寒冷的感受,进而转向对温暖生活的感激。诗中“赖有青毡帐,风前自张设”一句,体现了诗人对生活条件的依赖与珍惜。接着,诗人用“如鱼入渊水,似兔藏深穴”的比喻,生动地描绘出温暖环境带来的舒适感。随着诗意的推进,诗人感慨时光流逝,但对生活的乐观态度依然如故。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生动,展现了白居易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际关系的珍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忆昨腊月天,北风三尺雪:回忆起腊月的寒冷天气,北风呼啸,雪花纷飞,营造出凛冽的冬景。
- 年老不禁寒,夜长安可彻:年纪渐长,抵御寒冷的能力减弱,漫长的夜晚让人无法安睡。
- 赖有青毡帐,风前自张设:幸好有青色的毡帐,能够在风前保护自己,展现出对生活的依赖。
- 复此红火炉,雪中相暖热:再加上火炉的温暖,能在寒冷的雪中给予我温热。
- 如鱼入渊水,似兔藏深穴:比喻在温暖的环境中,身体如同鱼在水中自在,兔子藏在洞里安全。
- 婉软蛰鳞苏,温燉冻肌活:温暖使得冬眠的鱼类苏醒,冻得僵硬的肌肉也重新活跃。
- 方安阴惨夕,遽变阳和节:夜晚阴冷而惨淡,突然转变为温暖的春季。
- 无奈时候迁,岂是恩情绝:可惜时光流逝,不是感情就此断绝。
- 毳逐日卷,香燎随灰灭:温暖的毯子卷起,香火渐渐熄灭,暗示生活的变迁。
- 离恨属三春,佳期在十月:离别的愁苦在春天显现,理想的重聚却在十月。
- 但令此身健,不作多时别:只要身体健康,就不怕再有长时间的离别。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鱼入水、兔藏穴,生动形象地表达温暖环境的舒适感。
- 对仗:如“阴惨夕,阳和节”,增强了韵律感。
- 排比:通过重复结构加深情感的表达。
主题思想:诗中表达了白居易对温暖生活的珍视,对离别情感的感慨,以及对健康长寿的期盼,展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乐观态度。
意象分析:
- 青毡帐:象征温暖和庇护。
- 红火炉:象征生活的温暖和希望。
- 雪:象征寒冷与孤寂。
- 鱼与兔:象征在温暖环境下的自由与舒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青毡帐”象征着什么? A. 寒冷 B. 温暖 C. 离别
答案:B -
白居易在诗中对冬天的感受是怎样的? A. 喜欢 B. 不满 C. 无所谓
答案:B -
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A. 对温暖生活的珍视 B. 对离别的忘却 C. 对雪的赞美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春望》相比,白居易的《别毡帐火炉》更加注重个体的生活感受,而杜甫则更侧重于国家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两首诗虽然主题不同,但都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白居易诗文全集》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