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金门》

时间: 2025-01-01 13:40:19

空伫立。

又是冷烟寒食。

开尽荼_都一色。

东风吹更白。

我是纶竿倦客。

道上行人不识。

著取蓑衣拈短笛。

沙鸥应认得。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空伫立。又是冷烟寒食。开尽荼都一色。东风吹更白。我是纶竿倦客。道上行人不识。著取蓑衣拈短笛。沙鸥应认得。

白话文翻译:

我在空旷的地方静静伫立,今天又是寒食节,烟雾弥漫。春天的荼荼花已经盛开,东风吹来,白色的花瓣在空中飘舞。我是一个疲惫的渔人,手握纶竿,游荡在此地。路上的行人都不认识我,只有我披上蓑衣,手中拿着短笛。可能沙鸥会认得我吧。

注释:

  • 冷烟:指寒食节时的烟火,象征着寒冷的气候。
  • 寒食:中国传统节日,纪念介之推,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
  • 荼荼:指一种春天盛开的花,象征着春暖花开。
  • 纶竿:指钓鱼用的长竿。
  • 倦客:疲惫的旅人。
  • 蓑衣:古代渔民用来防雨的衣服。
  • 短笛:一种乐器,表达孤独的情感。
  • 沙鸥:海鸥,象征自由和漂泊。

典故解析:

寒食节起源于春秋时期,纪念晋国忠臣介之推。诗中提到的寒食与沙鸥,反映了诗人对逝去时光和浮生若梦的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流谦,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以清新自然的诗风著称。他的诗作多描绘自然风光,抒发个人情感,强调人和自然的和谐。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寒食节期间写成,诗人处于一种孤独、疲惫的状态,借景抒情,表达对生活的感慨与对自由的向往。

诗歌鉴赏:

《谒金门》是一首抒情诗,诗人在寂静的环境中,独自思索,表达了对过往的回忆和对现状的无奈。开篇的“空伫立”便设定了孤独的基调,接下来的寒食节和烟雾增添了淡淡的忧伤。诗中通过自然的描写,传达出春天的生机与诗人内心的疲惫感,形成鲜明的对比。

诗人用“我是纶竿倦客”自喻,体现出他对生活的无奈与流浪的心态。即使在春风拂面的美好时节,他的内心却是孤独的。在人来人往的街道上,行人对他毫无察觉,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感。最后一句“沙鸥应认得”则是对自由与归属的渴望,沙鸥象征着诗人的灵魂归处,表达了他对自然的依恋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空伫立:描绘诗人独自站立的孤独情景。
  • 又是冷烟寒食:强调节日氛围,暗含对往事的追忆。
  • 开尽荼都一色:春天的花开尽,暗示生命的短暂与美好。
  • 东风吹更白:春风拂面,花瓣飘落,象征着生命的流逝。
  • 我是纶竿倦客:自我形象的刻画,表达疲惫与流浪之感。
  • 道上行人不识:表现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与无奈。
  • 著取蓑衣拈短笛:渔民的形象,展示隐逸生活的向往。
  • 沙鸥应认得:希望被自然界的生灵所认同,体现孤独感。

修辞手法:

  • 比喻:诗人将自己比作“倦客”,形象地表达了疲惫感。
  • 拟人:沙鸥被赋予了识人的能力,强调了孤独与渴望的情感。
  • 对仗:如“蓑衣”“短笛”,增强了诗的音韵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象与个人感受,传达了孤独、流浪以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反映了诗人对生命短暂的思考与感慨。

意象分析:

  • 冷烟:象征着寒冷与孤独的气氛。
  • 荼荼:春天的生机与希望。
  • 沙鸥:自由与归属的象征,体现自然的呼唤。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冷烟寒食”指的是哪个节日?

    • A. 中秋节
    • B. 清明节
    • C. 寒食节
    • D. 端午节
  2. 诗中“沙鸥应认得”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朋友的思念
    • B. 对自由的向往
    • C. 对家乡的怀念
    • D. 对爱情的渴望
  3. “我是纶竿倦客”中的“倦客”指代什么?

    • A. 旅人
    • B. 渔民
    • C. 学者
    • D. 商人

答案:

  1. C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同样描绘春天的景象,表达个人情感。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通过自然景象抒发离别的情感。

诗词对比:

  • 李流谦《谒金门》与王维《山居秋暝》:两首诗都是通过自然景象表现诗人的内心情感,前者偏向孤独,后者则更为宁静。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李流谦生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