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强甫赴惠安六言十首
作者: 刘克庄
巽以行权亦可,
方于事上未然。
或迎使者负弩,
或为刺史挽船。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朋友强甫即将赴惠安的祝福与关心。前两句提到行动的方式和应对事务的策略,强调在未发生的事情上要做好准备。而后两句则描绘了迎接使者和为官员服务的情景,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支持与合作。
注释:
字词注释:
- 巽: 风向之一,象征顺从。
- 行权: 行使权利或做事。
- 未然: 事情尚未发生。
- 使者: 使者,通常是为了传递消息或执行任务而派出的人。
- 负弩: 扛着弩,象征防御或准备迎接挑战。
- 刺史: 古代地方官员,负责治理一方。
- 挽船: 拉船,表示对权威或他人的支持。
典故解析:
此诗虽然不直接引用典故,但其提到的“刺史”与古代官员的职责,反映了宋代社会对官员的期望,以及对友人未来的期许。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1269),字子翚,号阮亭,晚号异人,南宋诗人、词人。以豪放的个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著称,生平经历了南宋的衰弱与金朝的侵略,作品常表达对国家、社会的忧虑与对友人的关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朋友即将出征或赴任之际写成,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祝福和对未来的思考,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与人际关系的紧密。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传达了深厚的情感和对未来的思考。前两句“巽以行权亦可,方于事上未然”表面看似在讲求做事的原则,实际上隐含了对朋友的寄托与希望。诗人在强调行动与准备的同时,也在提醒朋友面对未知的未来要保持警惕与灵活。这种对友人的关心,通过“或迎使者负弩,或为刺史挽船”得以具象化,展现了人际关系中的互助与信赖。
整首诗虽短,但意蕴深远,既有个人情感的流露,又包含了对社会的观察与思考,体现了刘克庄作为诗人的深邃与敏感。通过描绘迎接使者和为官的情景,诗人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紧密联系和社会责任感,这种关怀与责任感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巽以行权亦可: 这句强调了行使权力的方法,即顺应自然,灵活应对。
- 方于事上未然: 指在事情尚未发生之前,合理安排和准备是非常重要的。
- 或迎使者负弩: 迎接使者并做好防备,表现出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警惕。
- 或为刺史挽船: 为官员服务,显示出对他人的支持和合作。
修辞手法:
- 对仗: 第一和第二句、第三和第四句形成对仗,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
- 比喻: “负弩”与“挽船”比喻了不同的社会角色与责任,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的关切。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强调了准备与合作的重要性,同时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赖与信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巽: 象征柔顺与顺应,代表一种处世哲学。
- 弩: 象征防御与准备,暗示对未来的警惕。
- 刺史: 代表权威与责任,反映了社会中的角色分工。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巽以行权”意指什么? A. 强行做事
B. 顺应自然行事
C. 不做准备 -
“或迎使者负弩”中的“负弩”象征着什么? A. 迎接的快乐
B. 对未来的警惕
C. 对朋友的信任 -
诗人对友人的态度是怎样的? A. 漠不关心
B. 关心与支持
C. 责备与批评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 陶渊明的《饮酒》
诗词对比:
刘克庄与王安石的诗都反映了对社会的关切与对友人的祝福,但刘克庄更注重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而王安石则更倾向于自然与人文的结合。二者的作品各有风格,展现了不同的诗歌魅力。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宋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