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题吕节夫园亭十一首 其二 半隐寮
作者: 周紫芝 〔宋代〕
显晦固有时,出处本同致。
乘流与遇坎,等是一戏事。
真隐了无心,宁须论朝市。
君看半隐名,是中有深意。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显露与隐蔽的道理都有其时机,出入的原因本质上是一样的。顺流而行和遇到坎坷,实际上都是生活中的一场戏。真正的隐居者内心淡然,又何必去讨论世俗的繁华呢?你看那“半隐”的名字,里面蕴含着深刻的意义。
注释
字词注释
- 显晦:显露与隐蔽。
- 乘流:顺应潮流而行。
- 遇坎:遭遇到坎坷。
- 真隐:真正隐居。
- 朝市:指世俗的繁华市场。
典故解析
“显晦固有时”可理解为在不同的时机,人们会选择显露自己或隐蔽自己。此诗反映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思考,强调内心的宁静与世俗的纷扰之间的关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周紫芝,字仲明,号岱峰,宋代诗人,生活在北宋时期。他的诗作深受儒家思想影响,风格清新脱俗,常常表达对自然和隐逸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周紫芝隐居时,表达了他对隐居生活的思考,反映出当时社会对于隐逸文化的追求与赞美。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深刻探讨了显与隐的哲学。诗的开头“显晦固有时”就点出了人生的变化无常,显露与隐蔽并非绝对,而是随时而变。接着,通过“乘流与遇坎”的比喻,诗人将人生的顺遂与坎坷比作一场戏,强调二者在本质上的平等。这种对比不仅显示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也反映了他对命运的淡然态度。
在后两句中,诗人进一步阐释了真正的隐者内心的淡然,表明了他对世俗繁华的无所谓。在这里,诗人通过“宁须论朝市”的说法,传达出对世俗喧嚣的超然态度,表现出他对内心宁静的向往。最后一句“君看半隐名”,则巧妙地暗示了隐居生活中的深意,给人以启示。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蕴深远,既有哲理性,又具艺术性,体现出宋代诗人对隐逸文化的追求与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显晦固有时:显露和隐蔽都有其合适的时机。
- 出处本同致:出入的原因本质上是相同的。
- 乘流与遇坎:顺流而行与遭遇坎坷。
- 等是一戏事:都可以看作是人生的一场戏。
- 真隐了无心:真正隐居的人内心淡然无欲。
- 宁须论朝市:何必去讨论世俗的繁华。
- 君看半隐名:你看“半隐”这个名字。
- 是中有深意:其中蕴含着深刻的意义。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人生的经历比作一场戏,生动形象。
- 对仗:诗句结构工整,富有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隐居与世俗生活的对比展开,体现了诗人对内心宁静的追求,以及对世俗繁华的淡泊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显晦:象征人生的变化与选择。
- 乘流与遇坎:分别象征顺境与逆境。
- 半隐:象征隐逸生活的状态,表面上隐蔽,内心却有深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显晦固有时”意指什么?
A. 显露与隐蔽都有时机
B. 只应显露自己
C. 只应隐蔽自己 -
“乘流与遇坎”比喻什么?
A. 生活的顺遂与坎坷
B. 只有顺流才能生存
C. 坎坷是生活的必然 -
诗中提到“真隐了无心”,其含义是什么?
A. 隐居的人对世俗毫无兴趣
B. 隐居是一种消极生活
C. 隐居的人内心丰富
答案:
- A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桃花源记》(陶渊明):描绘隐逸生活的理想。
- 《隐居赋》(王维):探讨隐居的意义与价值。
诗词对比
- 周紫芝 vs. 陶渊明
周紫芝的隐逸更强调内心的淡泊,而陶渊明则描绘了一个理想的隐居环境,两者都表达了对世俗的超然态度,但侧重点不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文阅读与鉴赏》
- 《诗词入门与解读》
以上资料可以帮助深入理解周紫芝及其诗作的背景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