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良臣见过云有食粥之忧以斛米助之因得长句》
时间: 2025-01-04 09:17:0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捄饥岂复卫文子,阙食尚怜颜鲁公。
定知啜粥可餬口,未至复疾号山芎。
东方千牍羡饱死,颜氏一瓢嗟屡空。
我家无钱但斛粟,与子共坐诗能穷。
白话文翻译:
饥饿怎能再谈卫文子(卫公子)呢?缺少食物却依然同情颜鲁公(颜回)。
我知道喝粥可以填饱肚子,却不想再忍受身体的饥饿痛苦。
东边的千篇文章羡慕那些吃饱死去的人,颜氏的一个瓢却常常是空的。
我家没有钱,只有一斛米,与您一起坐下来,能在诗中找到乐趣。
注释:
- 卫文子:指卫国的文子,历史人物,代表有德之士。
- 颜鲁公:指颜回,孔子的弟子,以德行著称,生活贫乏。
- 啜粥:喝粥,用以形容生活清苦。
- 山芎:指一种药材,用来形容身体的痛苦。
- 千牍:指多篇的文章或书信。
- 颜氏一瓢:颜家仅有的一小瓢米,形容生活的贫困。
- 斛粟:古代量器,表示米的数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韩元吉,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以其质朴真诚的诗风著称。他的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关注民生,常以个人的贫困经历为题材,表达对时局的思考和对友人的关怀。
创作背景:
本诗作于社会动荡、民众疾苦的背景下,诗人感受到周遭的饥饿与贫困,借助与友人的对话,表达对生存困境的无奈与思考。诗中提到的食物匮乏与文人生活的对比,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的悲哀。
诗歌鉴赏:
本诗通过描绘饥饿与贫困的状态,展现了诗人对生存困境的深刻思考。开头两句用“捄饥”与“阙食”形成鲜明对比,揭示了即使是德高望重的文人也难以逃脱饥饿的命运。接下来的句子进一步探讨了饮食与生活质量的关系,强调虽然啜粥能够暂时填饱肚子,但身体的痛苦仍在。诗人对颜氏的哀叹则反映了对理想与现实的无奈。
后半部分中提到的“千牍羡饱死”,不仅是对知识和文化的讽刺,更是对生命意义的思考。诗人在此处表达了对物质生活的渴望以及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最后一句“我家无钱但斛粟”,则展现出一种朴素的生活态度,与友共饮诗酒,虽无财富,却有情义。
整首诗在意象的构造上简洁而深刻,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思和对友人的关怀,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捄饥岂复卫文子:饥饿的人怎能再谈及卫文子的高洁品德,表明对食物的渴求压倒了道德理想。
- 阙食尚怜颜鲁公:即使缺乏食物,仍对颜回的困境表示同情,反映出对人与人之间情感的关注。
- 定知啜粥可餬口:知道喝粥可以缓解饥饿,但并未能真正解决生存的痛苦。
- 未至复疾号山芎:未能到达真正的安宁,身体依然忍受着痛苦,表现出对健康的忧虑。
- 东方千牍羡饱死:知识分子对物质生活的羡慕,反映出对物质与精神的矛盾。
- 颜氏一瓢嗟屡空:颜氏家境贫困,常常只有空碗,体现出生活的艰辛。
- 我家无钱但斛粟:虽无财富,只有一斛米,表达出对物质贫乏的无奈。
- 与子共坐诗能穷:与友人共聚,虽无金钱,但在诗中找到了精神的寄托。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捄饥岂复卫文子,阙食尚怜颜鲁公”,形成鲜明对比。
- 比喻:用“千牍”比喻文化知识,暗示其不足以填饱肚子。
- 排比:连续使用短句,增强了诗的节奏感与情感的叠加。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饥饿与贫困,探讨了物质生活与精神追求之间的矛盾,表达了对友人的关心与对生活的无奈,体现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注与批判。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饥饿:象征生存的艰难与对生活的渴望。
- 粥:代表简单的生活方式,体现了生活中的无奈。
- 千牍:知识与文化的象征,反映出对物质的羡慕与无奈。
- 瓢:象征贫困与匮乏,但也暗示着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卫文子”指的是哪个历史人物? A. 孔子
B. 颜回
C. 卫公子
D. 司马迁 -
“我家无钱但斛粟”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A. 富有
B. 贫困
C. 自豪
D. 愤怒 -
诗中“千牍羡饱死”表达了对什么的看法? A. 物质生活的羡慕
B. 文化知识的重视
C. 生活的无奈
D. 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答案:
- C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王之涣,描绘人生的孤独与苦闷。
- 《静夜思》:李白,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与无奈。
诗词对比:
- 《月夜忆舍弟》(杜甫)与本诗同样通过对生活困境的描写,展现了人间的苦难与情感的共鸣。两首诗都反映出作者对生活的思考与对友人的关怀,但杜甫的诗更显得沉重而悲壮。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相关学术论文和评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