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有为余话登天坛遇雨之状,因以赋之》

时间: 2025-01-20 01:17:03

清晨登天坛,半路逢阴晦。

疾行穿雨过,却立视云背。

白日照其上,风雷走于内。

滉漾雪海翻,槎牙玉山碎。

蛟龙露鬐鬣,神鬼含变态。

万状互生灭,百音以繁会。

俯观群动静,始觉天宇大。

山顶自晶明,人间已滂沛。

豁然重昏敛,涣若春冰溃。

反照入松门,瀑流飞缟带。

遥光泛物色,馀韵吟天籁。

洞府撞仙钟,村墟起夕霭。

却见山下侣,已如迷世代。

问我何处来,我来云雨外。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清晨登天坛,半路逢阴晦。
疾行穿雨过,却立视云背。
白日照其上,风雷走于内。
滉漾雪海翻,槎牙玉山碎。
蛟龙露鬐鬣,神鬼含变态。
万状互生灭,百音以繁会。
俯观群动静,始觉天宇大。
山顶自晶明,人间已滂沛。
豁然重昏敛,涣若春冰溃。
反照入松门,瀑流飞缟带。
遥光泛物色,馀韵吟天籁。
洞府撞仙钟,村墟起夕霭。
却见山下侣,已如迷世代。
问我何处来,我来云雨外。

白话文翻译

清晨我登上天坛,半路上遇到阴云密布的天气。
我快步穿过雨水,却停下来观看云彩的背面。
阳光照耀着高处,风雷在云层中奔走。
海浪般的白雪翻滚,山石似玉般破碎。
蛟龙露出它的鬃毛,神灵鬼怪显露出异样的形态。
万千景象在不断变换,百种声音交织成繁华。
俯视大地的动静,才体会到天地的广阔。
山顶自有明亮的光辉,世间却已是滂沛大雨。
豁然开朗,阴霾似春冰融化。
光影反射入松林,瀑布如飘带般飞洒。
遥远的光线映照万物,余音缭绕如天籁之声。
洞府里敲响了仙人的钟声,村庄上升起了夕阳的雾霭。
我在山下看见我的伙伴,已如同迷失在世代之中。
他们问我从哪里来,我回答:“我来自云雨之外。”

注释

  • 天坛:古代祭天的场所,象征着与天的沟通。
  • 阴晦:天色阴沉,光线昏暗。
  • 疾行:快速行走。
  • 滉漾:水波荡漾,形容波动的样子。
  • 蛟龙:传说中的水龙,象征力量与神秘。
  • 神鬼:指神灵与鬼怪,暗示超自然的存在。
  • 万状互生灭:形容自然界万物的变化与循环。
  • 豁然重昏敛:突然变得开朗,阴霾消散。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唐代著名诗人、文学家。他以清新俊逸的诗风著称,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观和人文情怀。此外,他还是政治家,曾任多地官职,因政治原因多次贬谪。

创作背景

《客有为余话登天坛遇雨之状,因以赋之》创作于唐代,正值诗人贬谪期间。诗人在天坛登高远望,遭遇突如其来的暴雨,激发了他对自然的感悟以及对人生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天坛为背景,通过描绘登高时的气象变化,展现了诗人心灵的震撼与感悟。开头两句交代了登高的情境,清晨的天坛与阴天的对比,营造出一种紧张的氛围。接着,诗人用“白日照其上,风雷走于内”的描写,表现了似乎要爆发的自然力量,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随后,诗人通过“滉漾雪海翻,槎牙玉山碎”的意象,暗示了大自然的狂野与无情,蛟龙与神鬼的出现更是将人带入了一个神秘的境界。诗中“万状互生灭,百音以繁会”则引领读者思考自然与生命的轮回,展现出一种哲理的深度。

最后,诗人回到自身的体验,山顶的晶明与人间的滂沛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他在自然与人世之间的独特感悟。整首诗不仅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色,还蕴含了深刻的哲理与情感,体现了诗人对天地与人生命运的思索。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清晨登天坛,半路逢阴晦。

    • 描述早晨登高的情景,半路上遇到阴云密布的天气。
  2. 疾行穿雨过,却立视云背。

    • 快速穿过雨水,却停下来观察云的背面,暗示对自然现象的好奇。
  3. 白日照其上,风雷走于内。

    • 阳光照耀高处,云层中风和雷声在滚动,展现出一种动感。
  4. 滉漾雪海翻,槎牙玉山碎。

    • 形容白雪如海浪般翻滚,山石如玉般破碎,表现自然的壮丽与力量。
  5. 蛟龙露鬐鬣,神鬼含变态。

    • 蛟龙的鬃毛显露,神灵与鬼怪显现出异样的状态,暗示神秘与超自然。
  6. 万状互生灭,百音以繁会。

    • 自然界万物相互生灭,百种声音交汇,表现自然的变化与生命的多样性。
  7. 俯观群动静,始觉天宇大。

    • 俯视万物的动静,才体会到天地的浩瀚无边。
  8. 山顶自晶明,人间已滂沛。

    • 山顶清晰明亮,而人间却已是滂沛的雨水,形成鲜明对比。
  9. 豁然重昏敛,涣若春冰溃。

    • 突然开朗,阴霾似春天的冰雪融化,表现心境的转变。
  10. 反照入松门,瀑流飞缟带。

    • 光影反射入松林,瀑布如飘带飞洒,展现自然的美丽。
  11. 遥光泛物色,馀韵吟天籁。

    • 远处的光线映照万物,余音缭绕如天籁之声,给人以心灵的安抚。
  12. 洞府撞仙钟,村墟起夕霭。

    • 隐秘的洞府敲响了仙人钟声,村庄上升起了夕阳的雾霭,描绘宁静的乡村景象。
  13. 却见山下侣,已如迷世代。

    • 看到山下的伙伴,宛如迷失在世代的洪流中,表现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感。
  14. 问我何处来,我来云雨外。

    • 伙伴询问我从哪里来,我回答:“我来自云雨之外”,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的超脱。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滉漾雪海翻”,将雪比喻成海浪,增强了视觉效果。
  • 拟人:如“神鬼含变态”,赋予神鬼以情感与形态,增强了神秘感。
  • 对仗:句式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天地的敬畏与思考,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诗人以登高远望的视角,揭示了人生的孤独与超脱,体现了对生命的深刻理解与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天坛:象征着人类与自然、神灵的沟通。
  • 蛟龙:代表力量与神秘,体现了自然的伟力。
  • 云雨:象征着变幻无常的人生与命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白日照其上”描绘的是什么样的景象?
    A. 阴暗
    B. 明亮
    C. 迷雾

  2. 诗人通过“滉漾雪海翻”想表达什么?
    A. 自然的宁静
    B. 自然的狂野与力量
    C. 人生的平淡

  3. “山顶自晶明,人间已滂沛”反映了什么样的对比?
    A. 高处与低处
    B. 城市与乡村
    C. 天与地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望岳》
  • 王之涣《登鹳雀楼》

诗词对比

《望岳》中的“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与《客有为余话登天坛遇雨之状》中的高远境界有相似之处,均表现了对自然的崇敬与思考。两首诗都通过登高的视角,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悟与哲思。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刘禹锡集》
  • 《唐代诗人研究》

相关诗句

清晨登天坛,半路逢阴晦。下一句是什么

疾行穿雨过,却立视云背。上一句是什么

疾行穿雨过,却立视云背。下一句是什么

白日照其上,风雷走于内。上一句是什么

白日照其上,风雷走于内。下一句是什么

滉漾雪海翻,槎牙玉山碎。上一句是什么

滉漾雪海翻,槎牙玉山碎。下一句是什么

蛟龙露鬐鬣,神鬼含变态。上一句是什么

蛟龙露鬐鬣,神鬼含变态。下一句是什么

万状互生灭,百音以繁会。上一句是什么

万状互生灭,百音以繁会。下一句是什么

俯观群动静,始觉天宇大。上一句是什么

俯观群动静,始觉天宇大。下一句是什么

山顶自晶明,人间已滂沛。上一句是什么

山顶自晶明,人间已滂沛。下一句是什么

豁然重昏敛,涣若春冰溃。上一句是什么

豁然重昏敛,涣若春冰溃。下一句是什么

反照入松门,瀑流飞缟带。上一句是什么

清晨登天坛,下一句是什么

半路逢阴晦。上一句是什么

半路逢阴晦。下一句是什么

疾行穿雨过,上一句是什么

疾行穿雨过,下一句是什么

却立视云背。上一句是什么

却立视云背。下一句是什么

白日照其上,上一句是什么

白日照其上,下一句是什么

风雷走于内。上一句是什么

风雷走于内。下一句是什么

滉漾雪海翻,上一句是什么

滉漾雪海翻,下一句是什么

槎牙玉山碎。上一句是什么

槎牙玉山碎。下一句是什么

蛟龙露鬐鬣,上一句是什么

蛟龙露鬐鬣,下一句是什么

神鬼含变态。上一句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