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字谣/念奴娇》

时间: 2025-01-01 11:21:25

晚临湘浦,忆鲛人、曾许泪珠绡帕。

盥掬空明和月待,宫锁水晶深夜。

跃壁初圆,浮金不定,敌眼寒光射。

水心龙镜,喜来翻不成把。

最恨对面姮娥,舞霓裳掌上,(缺词文)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晚临湘浦,忆鲛人曾许泪珠绡帕。盥掬空明和月待,宫锁水晶深夜。跃壁初圆,浮金不定,敌眼寒光射。水心龙镜,喜来翻不成把。最恨对面姮娥,舞霓裳掌上,缺词文。

白话文翻译:

傍晚时分来到湘江边,回忆起鲛人曾许诺用泪珠织成的绡帕。洗净双手,空明如月,等待着,宫殿在水晶般的深夜中锁住。壁上的影子初现圆润,浮动的金色不稳定,敌人的眼中射出寒光。水中的龙镜,喜悦来临却无法把握。最恨的是对面的嫦娥,在掌上舞动着霓裳,却缺少了歌词。

注释:

  • 湘浦:指湘江边。
  • 鲛人:传说中的海中人鱼,能泣泪成珠。
  • 绡帕:用绡(一种薄而轻的丝织品)制成的手帕。
  • 盥掬:洗手。
  • 空明:清澈透明。
  • 宫锁水晶深夜:形容宫殿在深夜中如水晶般透明。
  • 跃壁初圆:指壁上的影子初现圆润。
  • 浮金不定:形容光影摇曳不定。
  • 敌眼寒光射:形容敌人的目光锐利如寒光。
  • 水心龙镜:指水中的倒影如龙镜。
  • 姮娥:即嫦娥,月宫中的仙女。
  • 舞霓裳:指嫦娥舞动着霓裳羽衣。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德武,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作品流传至今,显示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这首诗描绘了夜晚湘江边的景象,融入了神话传说,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无奈。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诗人夜晚临湘江时,受到周围环境的启发,结合神话传说,抒发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夜晚湘江边的景象为背景,通过神话传说的融入,展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无奈。诗中“忆鲛人曾许泪珠绡帕”一句,借用鲛人的传说,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承诺的怀念。而“宫锁水晶深夜”则描绘了一个如梦如幻的夜晚景象,增强了诗歌的神秘感。后文通过对光影变化的描写,如“跃壁初圆,浮金不定”,以及对敌意的隐喻“敌眼寒光射”,进一步加深了诗歌的层次感。最后,诗人通过对嫦娥的描绘,表达了对完美事物的渴望和对现实缺陷的遗憾。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晚临湘浦:傍晚时分来到湘江边。
  2. 忆鲛人曾许泪珠绡帕:回忆起鲛人曾许诺用泪珠织成的绡帕。
  3. 盥掬空明和月待:洗净双手,空明如月,等待着。
  4. 宫锁水晶深夜:宫殿在水晶般的深夜中锁住。
  5. 跃壁初圆:壁上的影子初现圆润。
  6. 浮金不定:光影摇曳不定。
  7. 敌眼寒光射:敌人的目光锐利如寒光。
  8. 水心龙镜:水中的倒影如龙镜。
  9. 喜来翻不成把:喜悦来临却无法把握。
  10. 最恨对面姮娥:最恨的是对面的嫦娥。
  11. 舞霓裳掌上:嫦娥在掌上舞动着霓裳。
  12. 缺词文:却缺少了歌词。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宫锁水晶深夜”将宫殿比作水晶,增强了神秘感。
  • 拟人:如“敌眼寒光射”将敌意拟人化,形象生动。
  • 对仗:如“跃壁初圆,浮金不定”形成了对仗,增强了语言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夜晚湘江边的景象的描绘,融入了神话传说,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无奈。诗人通过对光影变化的细腻描写,以及对嫦娥的描绘,传达了对完美事物的渴望和对现实缺陷的遗憾。

意象分析:

  • 湘浦:象征着宁静与美丽。
  • 鲛人:象征着神秘与美好。
  • 绡帕:象征着承诺与珍贵。
  • 空明:象征着清澈与纯净。
  • 水晶深夜:象征着神秘与梦幻。
  • 龙镜:象征着神秘与力量。
  • 姮娥:象征着完美与遥远。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鲛人”是什么? A. 海中人鱼 B. 神仙 C. 普通人类 D. 动物 答案:A

  2. “宫锁水晶深夜”中的“宫”指的是什么? A. 宫殿 B. 水晶 C. 月亮 D. 湘江 答案:A

  3. 诗中的“姮娥”是指谁? A. 嫦娥 B. 织女 C. 西施 D. 王昭君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同样以月亮为题材,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 李白《月下独酌》:通过对月亮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由的向往。

诗词对比:

  • 陈德武《百字谣/念奴娇》与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两者都以月亮为题材,但陈诗更多地融入了神话传说,而苏诗则更多地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陈德武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详细介绍了鲛人等神话传说,有助于理解诗中的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