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

时间: 2025-01-07 23:49:20

衰柳残荷,长山远水。

扁舟荡漾烟波里。

离杯莫厌百分斟,船头转便三千里。

红日初斜,西风渐起。

琵琶休洒青衫泪。

区区游宦亦何为,林泉早作归来计。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踏莎行》
作者:晁端礼 〔宋代〕

衰柳残荷,长山远水。
扁舟荡漾烟波里。
离杯莫厌百分斟,
船头转便三千里。
红日初斜,西风渐起。
琵琶休洒青衫泪。
区区游宦亦何为,
林泉早作归来计。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描绘了秋天的景色,衰败的柳树和残留的荷花,远处是长长的山脉和宽阔的水面。小舟在烟波浩渺中轻轻摇荡。离别时不妨再倒杯酒,不必厌倦,船头一转就能到达三千里之外。红日渐渐斜挂在西边,西风也开始起了,琵琶声停下,泪水洒落在青衫上。游宦生活究竟有什么意义呢?我早已想到归隐山林之计。

注释:

  • 衰柳:衰败的柳树,象征着凋零与伤感。
  • 残荷:秋天残余的荷花,暗示失去的美好。
  • 扁舟:小舟,象征漂泊不定的生活。
  • 百分斟:指小心翼翼地倒酒,形容生活的细腻。
  • 三千里:形容遥远的旅程。
  • 琵琶:古代乐器,常用以表达感情。
  • 青衫泪:青衫指衣服,泪水洒落在上,表达悲伤。

典故解析:

“林泉早作归来计”中的“林泉”指的是隐逸生活的理想场所,表示作者渴望归隐自然生活的心情。这可以追溯到陶渊明的诗歌,强调一种与世无争的淡泊生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晁端礼,字彦发,号师愚,宋代词人,曾任官职,后因政治原因辞官归隐。其作品多表现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官场生活的厌倦,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此词作于宋代,正值社会动荡与个人理想的冲突,作者在游宦生活中感受到的无奈与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使得作品充满了感伤与思考。

诗歌鉴赏:

晁端礼的《踏莎行》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生活的反思。词中通过描绘衰柳与残荷的秋景,营造出一种孤寂而又淡淡的忧伤气氛。扁舟在烟波中荡漾,象征着诗人对自由与闲适生活的向往。随着红日的西斜,西风的渐起,诗人愈加感受到离别的惆怅与游宦生涯的无奈。借助琵琶声的停歇,诗人似乎在倾诉自己的心声,泪水洒落在青衫上,更是道出了内心的苦楚与思绪。

接着,诗人提到“区区游宦亦何为”,表达了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与反思,质疑这种生活的意义。最终,诗人决定归隐于山林,追求一种更加自然与真实的生活方式,展现出对理想生活的渴望与追求。整首词情感细腻,意象丰富,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衰柳残荷,长山远水”:描绘秋天的景象,感受时间的流逝。
    • “扁舟荡漾烟波里”:小舟在水面上轻轻摇摆,象征着漂泊的生活。
    • “离杯莫厌百分斟”:在离别之际,提议再喝一杯酒,表现对友情的珍惜。
    • “船头转便三千里”:抒发对远方的向往,人生旅程的无尽。
    • “红日初斜,西风渐起”:时间的流逝与季节的变化,暗示离别的临近。
    • “琵琶休洒青衫泪”:音乐停下,泪水流下,情感的宣泄。
    • “区区游宦亦何为”:质疑游宦生活的意义,表达对官场的厌倦。
    • “林泉早作归来计”:向往归隐山林的生活,寻求内心的宁静。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扁舟荡漾烟波里”,用小舟比喻人生的漂泊。
    • 拟人:如“西风渐起”,赋予自然以人的情感。
    • 对仗:如“衰柳残荷,长山远水”,对称的结构增强了词句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游宦生活的反思与对归隐自然的渴望,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与情感的宣泄。

意象分析:

  • 衰柳: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衰败。
  • 残荷:暗示失去的美好与孤独的心境。
  • 扁舟:象征漂泊与自由。
  • 琵琶:代表艺术与情感的寄托。
  • 林泉:理想的归宿与内心的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踏莎行》的作者是?
    A. 苏轼
    B. 晁端礼
    C. 李白

  2. 诗中提到的“青衫泪”指的是?
    A. 衣服上的泪水
    B. 青色的衬衫
    C. 一种乐器

  3. 诗人对游宦生活的态度是?
    A. 热爱
    B. 质疑
    C. 无所谓

答案:1-B 2-A 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月下独酌》
  • 陶渊明的《饮酒》

诗词对比

  • 李白的《月下独酌》与晁端礼的《踏莎行》都表现了对自由与自然的向往,但李白更强调酒的豪放,而晁端礼则倾向于细腻的情感表达。
  • 陶渊明的《饮酒》与《踏莎行》一样,强调归隐思想,但陶渊明更为直接,晁端礼则通过自然景象和个人感受交织,表现出更为复杂的情感。

参考资料:

  • 《宋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典诗词选》
  • 《词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