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闻雨》

时间: 2025-01-04 09:29:14

风味正不寝,骤来寒气增。

檐斜滴野箨,窗缺摇春灯。

孺子睡中语,归人行未能。

前溪波暗长,定已没滩棱。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春夜闻雨
作者: 梅尧臣 〔宋代〕

风味正不寝,骤来寒气增。
檐斜滴野箨,窗缺摇春灯。
孺子睡中语,归人行未能。
前溪波暗长,定已没滩棱。

白话文翻译:

在春夜的微风中,我尚未入睡,突然一阵寒气袭来。屋檐下的雨水滴落在野草上,窗外的春灯也随风摇曳。小孩在梦中喃喃而语,归来的人却还未能归家。前面的溪流波涛暗涌,恐怕已经淹没了河滩的棱角。

注释:

字词注释

  • 风味:微风的感觉。
  • 不寝:没有入睡。
  • 骤来:突然到来。
  • 寒气:寒冷的气息。
  • 檐斜滴:屋檐倾斜,雨水滴落。
  • 野箨:指野外的草木。
  • 窗缺:窗户的缝隙。
  • 孺子:指小孩。
  • 归人行未能:回家的人尚未能返回。
  • 前溪波暗长:前面的小溪波浪暗流涌动。
  • 没滩棱:淹没了河滩的边缘。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涉及特定的历史典故,但“归人”可能暗示着对远行者的思念,体现了古时人们对归乡的渴望和期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梅尧臣,字子华,号梦得,宋代诗人,生于1050年,卒于1122年。他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和对生活细腻的观察而闻名。他的诗歌多描写自然景色,表达情感,尤其擅长抒写春夜景象。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宋代,正值社会动荡与变革之际,诗人通过描写春夜的雨声,表现了对生活的细腻感知和对归家的思念。

诗歌鉴赏:

《春夜闻雨》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春夜的宁静与寒冷。开头两句“风味正不寝,骤来寒气增”通过“风味”与“寒气”的对比,呈现了春夜的微妙变化,仿佛让读者感受到那种温暖被寒冷侵袭的瞬间。接下来的“檐斜滴野箨,窗缺摇春灯”则通过具体的意象,将雨声与春灯的摇曳结合,创造出一种朦胧而温暖的氛围。

当诗人提到“孺子睡中语”,不仅表现出孩童的无忧无虑,更暗示了家庭的温馨。而“归人行未能”则带有一种淡淡的忧伤,表达了对远行者的思念与挂念,蕴含着对亲人的关心。

最后两句“前溪波暗长,定已没滩棱”以溪水的暗流结束,给人一种模糊而深远的意境,似乎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整首诗以细腻的情感和生动的描写,使得读者在春夜的静谧中感受到一丝寒意和思念,构成了一个极具层次的情感世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风味正不寝:诗人感知到微风的凉意,自己还未入睡,描绘出夜晚的宁静。
  2. 骤来寒气增:突然的寒气袭来,打破了春夜的温暖,传达出一种突如其来的冷感。
  3. 檐斜滴野箨:屋檐下雨水滴落,声音清脆,描绘出雨夜的生动景象。
  4. 窗缺摇春灯:窗户有缝隙,春灯在风中摇曳,营造出一种朦胧的氛围。
  5. 孺子睡中语:小孩在梦中说话,传递出家庭温馨的画面。
  6. 归人行未能:远方的归人尚未归来,表现出对亲人的思念。
  7. 前溪波暗长:溪水暗流,表明夜晚的宁静与深邃。
  8. 定已没滩棱:暗示溪水已经淹没了河滩的边缘,表达一种不安与无常。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寒气”比喻突如其来的情感变化。
  • 拟人:小孩梦中喃喃,赋予了无辜与温情。
  • 对仗:如“檐斜滴野箨,窗缺摇春灯”,对称的结构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春夜的场景,表达了对生活细腻的观察以及对归人的思念,透出一种淡淡的哀愁与温情。诗人在寂静的夜晚,将孤独与思念交织,传递出深层的人生哲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夜:象征新的开始与希望,亦蕴含一丝凉意。
  • :代表生命的滋润,也暗示着情感的流动。
  • :象征希望与温暖,窗外的灯光摇曳,增添了一份温情。
  • 溪水:象征流逝的时间与生命的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孺子”指的是哪个年龄段的儿童?

    • A. 小孩
    • B. 青少年
    • C. 成人
  2. 诗中提到的“归人行未能”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 A. 高兴
    • B. 忧伤
    • C. 无所谓
  3. “檐斜滴野箨”的意象传达了什么样的场景?

    • A. 大雨滂沱
    • B. 微雨轻风
    • C. 晴空万里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夜喜雨》,同样描绘春雨的细腻情感。
  • 白居易的《琵琶行》,通过音乐与环境描绘情感的流动。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静夜思》相比,梅尧臣的《春夜闻雨》更注重对自然细节的描写和细腻情感的表达,而李白则更多地关注孤独与思乡之情。两者各具特色,表现出的情感与意境却有着不同的层次。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