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池上与桥边,难忘复可怜。
帘开最明夜,簟卷已凉天。
流处水花急,吐时云叶鲜。
姮娥无粉黛,只是逞婵娟。
白话文翻译:
在池边和桥边,往事难以忘怀,令人怜惜。
帘子打开了,映照着明亮的夜晚,竹席卷起,已感到凉意袭来。
水流的地方水花飞溅,吐出的云雾和树叶显得格外鲜亮。
月宫的嫦娥没有粉黛,只是展现她的美丽身姿。
注释:
- 姮娥:指月宫中的嫦娥,传说她因吃了不死药而飞升月宫,成为月神。
- 簟:竹席,通常用来在夏天睡觉。
- 凉天:指天气渐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商隐(812年-858年),字义山,号玉谿生,晚唐著名诗人,以其细腻的情感和深邃的意象著称。李商隐的诗歌多涉及爱情、人生哲学及社会时事等,风格独特。
创作背景:
《月》这首诗创作于李商隐的晚年,其间正值唐王朝衰落,诗人常常感慨人生无常、情感失落,月亮作为时间和情感的象征,成为他抒发内心情感的重要载体。
诗歌鉴赏:
李商隐的《月》是一首充满情感与意象的诗作。全诗以月亮为中心,通过对月光的描绘,表达了深厚的思念与孤独之情。开头的“池上与桥边”瞬间勾起了诗人与某人共享美好时光的回忆,带有一丝忧伤与惆怅。“难忘复可怜”则进一步突显了那段回忆的珍贵与难舍,构成了诗歌情感的基调。
接下来的“帘开最明夜,簟卷已凉天”描绘了一幅静谧的夜景,透过帘子的光影,诗人的内心感受到夜的清凉,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与孤独的滋味。水花的“急”与云叶的“鲜”,展现了自然的生动与美好,形成了与诗人内心感受的鲜明对比。
最后一句“姮娥无粉黛,只是逞婵娟”把嫦娥的美丽与诗人心中那种难以得到的美好联系在一起,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嫦娥的单纯美丽象征着理想与追求,而这又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存在,反映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与无奈。
整首诗在细腻的描写中融入了深刻的哲理,表现了李商隐对人生、爱情的思考与感悟,令读者在美的享受中感受到一丝淡淡的忧伤。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池上与桥边,难忘复可怜。”
描绘了两个人共同度过的美好时光,这段回忆令人难忘,也让人感到可怜。 -
“帘开最明夜,簟卷已凉天。”
诗人在夜晚打开帘子,明亮的月光照耀进来,感受到了深秋的凉意,暗示着时间的流逝。 -
“流处水花急,吐时云叶鲜。”
描述了水流的急促与自然景色的鲜亮,展现出一个生动的场景,与内心的孤独形成对比。 -
“姮娥无粉黛,只是逞婵娟。”
以嫦娥为喻,表达了对美的追求与无奈,突出她的自然美与诗人内心的孤独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嫦娥比作美丽的象征,表现了诗人的理想与追求。
- 拟人:水花的“急”与云叶的“鲜”赋予了自然以生命,使情境更为生动。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月亮及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对孤独与空虚的感慨,以及对理想美的追求,展现出一种深沉而细腻的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月亮:象征孤独与思念,是诗中情感的核心。
- 水花:象征生命的活力,与诗人的内心形成鲜明对比。
- 嫦娥:象征美的理想与追求,同时也是一种难以触及的渴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姮娥”指的是哪个神话人物? A.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
B. 传说中的月神嫦娥
C. 唐诗中的白居易 -
诗的开头描述的地点是哪里? A. 山顶
B. 池上与桥边
C. 夜空 -
“帘开最明夜”中的“明”字意为? A. 明亮
B. 清楚
C. 明智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同样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与孤独。
-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对月的描写与思乡情感也十分深刻。
诗词对比:
李商隐的《月》与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有着相似的月亮意象,但李商隐更多地侧重于个人情感的细腻描写,而杜甫则更强调历史与家国情怀的沉重。两首诗各有特色,展现了不同的情感深度和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 《李商隐诗选》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