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古乐府二首 其二 襄阳乐》
时间: 2025-01-01 16:05:5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襄阳乐
谁言襄阳苦,歌者乐襄阳。
太守刘公子,千年未可忘。
刘公一去岁时改,惟有州南汉水长。
汉水南流岘山碧,种稻耕田泥没尺。
里人种麦满高原,长使越人耕大泽。
泽中多水原上乾,越人为种楚人食。
火耕水耨古常然,汉水鱼多去满船。
长有行人知此乐,来买槎头缩项鳊。
白话文翻译
谁说襄阳苦呢?歌唱的人却觉得襄阳乐趣无穷。太守刘公子,千年来无人能忘记。刘公在去年离任,只留下汉水在州南蜿蜒流淌。汉水南流,岘山碧绿,田里种稻、耕田,泥水深没尺。村民在高原种麦,让越人耕作大泽。大泽里水多,原上则干燥,越人为了种地,供楚人食用。古时火耕水耨是常事,汉水里鱼很多,来的人满载而归。常有行人知道这里的乐趣,来买槎头和缩项鳊。
注释
- 襄阳:指襄阳市,位于湖北省,是长江中游的重要城市。
- 太守:地方官员的称呼。
- 刘公子:指历史上的刘公,因其治下和乐的风土人情而被后人传唱。
- 汉水:长江的支流,流经襄阳。
- 火耕水耨: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指火烧地、用水来灌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由,号晦庵,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苏轼的弟弟。他在诗词、散文等领域都有杰出成就,尤以散文见长。
创作背景:该诗作于南宋时期,反映了襄阳地区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情怀。苏辙通过描绘襄阳的美好,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诗歌鉴赏
《襄阳乐》以轻快的节奏和欢快的语调,描绘了襄阳的自然美景和人们的乐观生活。诗中以“谁言襄阳苦”开篇,直接回应了对襄阳的负面看法,表明作者对这片土地的热爱。接着,通过描绘太守刘公的传说,展示了地方治理的美好与人们的怀念。刘公的离去象征着一段美好历史的结束,但汉水的不断流淌又象征着生命的延续和希望。
诗中对自然景色的细致描绘,如“汉水南流岘山碧”,既展现了襄阳的秀丽山河,也暗示了人们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作的场景。种稻、耕田、种麦,诗中反复提及农业生活,体现了与土地的紧密联系以及对自然的尊重。
最后,诗的结尾通过“长有行人知此乐,来买槎头缩项鳊”,传达出一种生活的乐趣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状态。整体来看,苏辙在这首诗中不仅展示了襄阳的美丽景色,也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期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谁言襄阳苦,歌者乐襄阳。
- 开篇质疑对襄阳的负面看法,强调这里的乐趣。
-
太守刘公子,千年未可忘。
- 提到刘公的名声,展现人们对他治下的怀念。
-
刘公一去岁时改,惟有州南汉水长。
- 提到刘公离任后,唯有汉水依然蜿蜒流淌。
-
汉水南流岘山碧,种稻耕田泥没尺。
- 描绘汉水流经岘山的美景,展现农业繁荣。
-
里人种麦满高原,长使越人耕大泽。
- 村民在高原种麦,越人则在大泽中耕作。
-
泽中多水原上乾,越人为种楚人食。
- 描述水资源的分布,反映农业生产的依赖。
-
火耕水耨古常然,汉水鱼多去满船。
- 提到古代农业耕作方式,表明水域资源丰富。
-
长有行人知此乐,来买槎头缩项鳊。
- 结尾强调行人对襄阳乐趣的认同,传达生活的乐趣。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汉水南流岘山碧,种稻耕田泥没尺”,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 比喻:将襄阳的乐趣与历史名人相结合,赋予了地方以文化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襄阳的自然风光和人们的乐观态度,传达出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美好期待。诗歌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汉水:象征着生命与希望,流动不息。
- 岘山:代表自然美景,体现了土地的富饶。
- 稻田与麦田:象征着劳动与丰收,表现出人们对生活的热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太守刘公是哪个地方的官员?
A. 襄阳
B. 长安
C. 洛阳
D. 杭州 -
填空题:诗中提到“汉水南流,___山碧”,填入合适的词汇。
-
判断题:诗中表现了对襄阳的负面情感。
A. 正确
B. 错误
答案:
- A. 襄阳
- 岘
- B. 错误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 比较苏辙的《襄阳乐》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两者同样描绘了自然景观,但前者更注重人文情怀与生活的乐趣,后者则强调了壮阔的视野和历史的厚重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词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苏辙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