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寄报德寺从上人(鼓吹山在寺西)
作者: 皎然 〔唐代〕
宗流许身子,物表养高闲。
空色清凉寺,秋声鼓吹山。
看心水磬后,行道雨花间。
七叶翻章句,时时启义关。
白话文翻译:
将身心寄托于宗教,超然物外以养性。
在这空灵的寺庙中,清凉的色彩映衬着,秋天的声音在鼓吹山间回响。
我在心中观察着磬声,步行在雨中的花间小道。
七片叶子翻动着篇章,时常开启智慧之门。
注释:
- 宗流:指宗教的流派或信仰,强调对宗教的投入。
- 许身子:指将自己的身心投入到宗教或修行中。
- 物表:超越物质的表象,指向更高的精神境界。
- 空色:形容寺庙的清幽空灵的氛围。
- 雨花间:雨中的花丛,象征自然的美好与宁静。
- 七叶:可能指的是某种植物,象征着自然的变化与生机。
- 启义关:开启智慧的门,象征领悟人生哲理的机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皎然,唐代诗人,字仲明,号皎然,主要活跃于盛唐时期。他的诗风清新脱俗,擅长描绘自然景色和抒发内心情感。
创作背景:
《寄报德寺从上人》写于皎然在德寺的修行生活中,表达了他对宗教的向往和在自然中寻求内心宁静的愿望。诗中描绘了寺庙的环境和秋天的氛围,反映出他超然物外的精神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精致的意象和优美的语言,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对自然、宗教的深刻思考。开头两句,诗人将自己寄托于宗教,渴望在物质世界的纷扰中找到一片宁静。接着,诗人描绘了寺庙的空灵与秋声的悠远,营造出一种清凉而深远的氛围,令人感受到一种和谐的美。诗中“看心水磬后,行道雨花间”一句,生动地展示了诗人漫步于寺庙小道的闲适与自在,雨中的花朵更是为这一宁静的画面增添了生动的色彩。最后两句则表现了诗人在自然与思考中不断领悟人生哲理的过程,体现了他对智慧的渴求与探索。整首诗构思巧妙,意境深远,展现了皎然对生活的独特理解与感悟。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宗流许身子:诗人愿意将自己融入宗教信仰之中,体现出对宗教的虔诚。
- 物表养高闲:超越物质,追求内心的宁静与高雅。
- 空色清凉寺:描绘寺庙的环境,给人以清新、空灵的感受。
- 秋声鼓吹山:秋天的声音传来,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 看心水磬后:诗人在静心聆听寺庙的磬声,体现出内心的安宁。
- 行道雨花间:在雨中漫步于花丛,感受自然的美妙。
- 七叶翻章句:自然中的七片叶子翻动,象征着生命的变化与哲理的启示。
- 时时启义关:不断开启智慧之门,表明诗人对人生哲理的领悟。
-
修辞手法:
诗中运用了比喻、对仗等修辞手法,如“空色清凉寺”与“秋声鼓吹山”的对仗,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和音乐性。 -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追求内心的宁静与智慧,反映了诗人对宗教与自然的深切思考,表达了对生活哲理的探索与领悟。
意象分析:
- 意象词汇:
- 清凉寺:象征安静、修行的地方。
- 秋声:代表时光流逝与自然的变化。
- 雨花:表达自然之美与生命的鲜活。
- 七叶:象征变化与启示,可能代表人生的不同阶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宗流许身子”指的是什么?
A. 对宗教的投入
B. 对物质的追求
C. 对自然的热爱 -
“看心水磬后”中的“水磬”指的是什么?
A. 一种乐器
B. 自然的声音
C. 寺庙里的水 -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追求?
A. 名利
B. 自然与智慧
C. 友情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孟浩然《春晓》
诗词对比:
王维的《鹿柴》同样描绘了自然与宁静的主题,但更加注重对大自然景色的描绘,而皎然的诗则更强调内心的修行与哲理的启迪。两者在意境和风格上各有千秋,展现了唐代诗歌的多样性与深邃性。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