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至洪沙弥赴上元受戒(上元江中蔡州有梁戒》

时间: 2025-01-14 13:22:52

不肯资章甫,胜衣被木兰。

今随秣陵信,欲及蔡州坛。

野寺钟声远,春山戒足寒。

归来次第学,应见后心难。

意思解释

送至洪沙弥赴上元受戒

原文展示:

不肯资章甫,胜衣被木兰。
今随秣陵信,欲及蔡州坛。
野寺钟声远,春山戒足寒。
归来次第学,应见后心难。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好友洪沙弥赴上元受戒的祝福与感慨。诗人不愿意用华丽的服饰来装饰自己,而是选择简单朴素的衣服。如今随信送别,希望他能顺利到达蔡州的坛场。远处的寺庙钟声传来,春天的山上,戒律清修的生活让人感到寒冷。等他归来后再学习佛法,心中难免会有些踌躇。


注释:

  • 资章甫:意指用华丽的衣服装饰自己。“资”有装饰之意,“章甫”指的是华丽的服饰。
  • 胜衣:指的是优雅或华丽的衣服。
  • 秣陵:今南京地区,古代称为秣陵,是重要的交通要地。
  • 蔡州:古地名,指今河南省的蔡家。
  • 戒足寒:指修行的戒律使人感到寒冷,暗示清修生活的艰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皎然,唐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但他的诗作以清新自然、情感细腻而著称,尤其在描写佛教题材上颇具深度。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诗人送别好友洪沙弥赴蔡州受戒之时,反映了当时佛教盛行的背景,诗人对好友的祝福以及对清修生活的理解与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单的言辞,表达了深厚的情感。诗人不愿意与世俗的华丽生活同流合污,选择了朴素的衣着,显示出对精神世界的追求。诗中提到的“秣陵信”与“蔡州坛”,不仅体现了地理的转变,也象征着从世俗生活到宗教信仰的转变。在“野寺钟声远”一句中,钟声的遥远带来一种孤寂的氛围,暗示着修行路上的孤独与寒冷。最后一句“归来次第学,应见后心难”,则反映了诗人在朋友归来后,面对内心的纠结与挣扎,暗示了修行的艰难与内心的挣扎。整首诗传达了对友人的祝福以及对清修生活的深刻思考,具有很强的情感共鸣。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不肯资章甫:表明诗人的谦卑与不愿追求表面的华丽。
    • 胜衣被木兰:用“木兰”比喻简朴的生活,体现了对自然和真实的追求。
    • 今随秣陵信:表明诗人对友人的关心与祝福,期望他能顺利出行。
    • 欲及蔡州坛:象征着向精神高地的迈进。
    • 野寺钟声远:钟声的遥远传递出寂寞的情感。
    • 春山戒足寒:暗示修行的艰辛以及对清修的感悟。
    • 归来次第学:表达了在修行中不断学习的态度。
    • 应见后心难:感叹修行带来的内心挣扎与困惑。
  • 修辞手法

    • 使用了比喻,如“木兰”象征着朴素的生活。
    • 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对友人的送别与祝福,探讨了修行与世俗生活之间的矛盾,强调了内心的追求与挣扎,表现了诗人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意象分析:

  • 钟声:象征着宗教的清净与内心的反思。
  • 春山:代表着生命与希望,同时也暗示修行的艰难。
  • :代表了佛教的戒律,体现了修行者的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选择题):

  1. 诗中提到的“蔡州”指的是哪个地方? A. 今河南省
    B. 今江苏省
    C. 今陕西省

  2. “归来次第学”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友人的祝福
    B. 对修行的期待与困惑
    C. 对世俗生活的厌倦

答案

  1. A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送别》
  • 李白的《将进酒》

诗词对比

  • 王维的《送别》同样表达了对朋友的依依不舍,但更侧重于离别的情感,而皎然的这首诗则更关注于对修行的思考与内心的挣扎。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文学与文化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