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隔暑蘋洲近,迎凉欲泛舟。
荣从宪府至,喜会夕郎游。
气夺沧浪色,风欺汗漫流。
谁言三伏夜,独此月前秋。
白话文翻译:
在炎热的夏天,白蘋洲就在眼前,迎接着凉爽的秋风,我想要划船出游。荣从宪府而来,真高兴能在傍晚与朋友相聚。清风吹拂,水面似乎夺去了大海的颜色,轻柔的风令我满身的汗水都变得轻松。谁说这是三伏的暑夜,只有今晚的月光让我感受到秋天的气息。
注释:
字词注释:
- 隔暑:指在炎热的夏季中。
- 蘋洲:指水边长有浮萍的洲,象征着水乡。
- 宪府:指官府,荣是指诗中的朋友。
- 沧浪:指大海,象征广阔的水面。
- 三伏夜:指夏天最热的时期。
典故解析:
- 白蘋洲:寓意清新和宁静,符合秋天的氛围。
- 三伏:在中国传统中,三伏是最热的时节,诗中用以对比,突出凉爽的感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皎然,字景云,唐代诗人,以诗作见长,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和人情风俗,追求清新自然的风格。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初秋,诗人与友人相聚于水边,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友谊的珍视。
诗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夏秋交替时节的自然景色,透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清凉秋意的渴望。诗的开头便以“隔暑蘋洲近”引入,营造出一种幽静的氛围,强调了诗人对水乡的亲近感。接着,诗人通过“迎凉欲泛舟”表达了他想要在水上游玩、享受凉爽的心情。诗中的“荣从宪府至”不仅描述了朋友的到来,更暗示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在描写自然时,诗人使用了“气夺沧浪色,风欺汗漫流”的手法,生动体现了秋风的清新与水面的波光潋滟。最后一句“谁言三伏夜,独此月前秋”则是全诗的高潮,诗人借此反转了对季节的传统认识,强调了秋的到来和内心的感受。在整体上,这首诗通过自然景象与人际交往的结合,表现出一种恬淡而清新的情感,令人心驰神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隔暑蘋洲近:描绘了诗人身处炎热之中,白蘋洲就在眼前,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
- 迎凉欲泛舟:诗人渴望在水面上划船,享受凉爽的秋风。
- 荣从宪府至:朋友荣从官府而来,暗示亲密的友谊。
- 喜会夕郎游:在傍晚时分,与朋友相聚游玩,令人愉悦。
- 气夺沧浪色:清新的空气夺去了大海的颜色,形成鲜明对比。
- 风欺汗漫流:微风轻拂,令人感到轻松自在,汗水也不再令人烦恼。
- 谁言三伏夜:质疑三伏的说法,显示出诗人的独特体验。
- 独此月前秋:强调此时的月光下已然感受到秋天的到来。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色与人的情感相结合。
- 对仗:如“迎凉欲泛舟”与“喜会夕郎游”,形成和谐的音韵美。
主题思想: 全诗表达了对秋天的期盼与对友谊的珍惜,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美好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白蘋洲:象征清新、宁静的水乡。
- 月光:象征着秋天的到来,带来凉爽与思绪。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宪府”指什么?
- A. 学校
- B. 官府
- C. 商会
-
诗人对哪种季节的到来表示期待?
- A. 春天
- B. 夏天
- C. 秋天
-
诗中提到的“白蘋洲”象征什么?
- A. 闹市
- B. 清新宁静的水乡
- C. 荒凉的沙漠
答案:
- B. 官府
- C. 秋天
- B. 清新宁静的水乡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静夜思》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相比,皎然的这首诗更多地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互动,而王维则更倾向于深沉的孤独感与思考。两者都体现了秋天的美,但情感基调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诗词鉴赏辞典》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