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索》

时间: 2024-12-28 01:19:12

伎儿欲誇众,喜占衢路交。

系组不厌长,缚竿不厌高。

空中纷往来,巧捷如飞猱。

却行欠肤寸,倒絓连秋毫。

参差有万一,齑粉安可逃。

钱刀不盈掬,身世轻鸿毛。

徒资旁观好,曹偶相称褒。

岂知从事者,处之危且劳。

意思解释

走索

作者: 司马光 〔宋代〕

原文展示:

伎儿欲誇众,喜占衢路交。
系组不厌长,缚竿不厌高。
空中纷往来,巧捷如飞猱。
却行欠肤寸,倒絓连秋毫。
参差有万一,齑粉安可逃。
钱刀不盈掬,身世轻鸿毛。
徒资旁观好,曹偶相称褒。
岂知从事者,处之危且劳。

白话文翻译:

乐师们想要炫耀,喜欢占据繁华的十字路口。
他们的绳索不怕拉得长,棍子不怕绑得高。
空中飞来飞去,灵巧如同飞猱。
但是走得慢一点,就会碰到困难,
细微的事情也难以逃脱。
微薄的金钱无法握住,人生轻如鸿毛。
只是旁观者觉得好,偶然称赞几句。
岂知道那些从事此道的人,
其实处境危险而且辛劳。

注释:

  • 伎儿: 指乐师或杂技表演者。
  • 衢路交: 指十字路口,象征繁华热闹的地方。
  • 系组: 指捆绑的绳索。
  • 倒絓: 指倒挂的状态,形容不顺利。
  • 秋毫: 指鸟类细小的羽毛,形容微小之物。
  • 钱刀: 旧时的一种计量金钱的单位,这里形容财富微薄。
  • 曹偶: 指偶然的机会或关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涑水,北宋政治家、历史学家、文学家。以《资治通鉴》闻名于世。其诗词风格简练、严谨,常以历史和社会为题材。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宋代,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表演艺术的复杂态度。诗中通过乐师的表演,隐喻了社会中的竞争与艰辛,揭示了表面光鲜的背后,隐藏着不为人知的辛苦与危险。

诗歌鉴赏:

《走索》通过对乐师表演的描写,反映了艺术与生活之间的矛盾。乐师们在繁华的街道上展示技艺,表面上看似风光无限,实际上却承载着许多辛苦与风险。诗中反复提到的“系组不厌长,缚竿不厌高”,形象地表现了艺术追求的极致与执着,然而在“却行欠肤寸”的描绘下,突显了艺术之路的艰难。该诗不仅表达了作者对乐师的同情,也对观众的浅薄与无知提出了质疑。

诗中使用了比喻与对仗的修辞手法,使得文字更加生动和形象。尤其是“钱刀不盈掬,身世轻鸿毛”,通过对比突显了人生的无常与财富的脆弱。诗的结尾以“岂知从事者,处之危且劳”点题,深刻揭示了社会对艺术从业者的不理解与低估。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伎儿欲誇众,喜占衢路交: 乐师们希望在繁华的十字路口展现自我,渴望得到人们的注意与赞誉。
    2. 系组不厌长,缚竿不厌高: 他们在表演中不怕绳索拉得长、不怕棍子绑得高,表现出对艺术的追求。
    3. 空中纷往来,巧捷如飞猱: 表演者在空中飞舞,灵活自如,像飞猱一样。
    4. 却行欠肤寸,倒絓连秋毫: 然而一旦出现失误,微小的差错也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5. 参差有万一,齑粉安可逃: 表演中稍有差池,细小的事情也难以躲避。
    6. 钱刀不盈掬,身世轻鸿毛: 财富微薄,人生如鸿毛般轻。
    7. 徒资旁观好,曹偶相称褒: 旁观者只是偶尔称赞,实际上并不了解表演者的辛苦。
    8. 岂知从事者,处之危且劳: 他们不知道,真正从事这一行的人,背后承受着危险与劳累。
  • 修辞手法:

    • 比喻: “巧捷如飞猱”,比喻表演者的灵活。
    • 对仗: 诗句对仗工整,增强了音乐感和节奏感。
  •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乐师表演的观察,反映了艺术与生活的现实和矛盾,揭示了人们对艺术从业者的不理解和忽视,强调了他们背后的辛苦与付出。

意象分析:

  • 乐师: 代表艺术从业者,象征着追求艺术的人。
  • 十字路口: 象征繁华与竞争,反映社会的热闹与喧嚣。
  • 绳索与棍子: 象征着艺术追求的工具,体现不断努力与攀登的精神。
  • 秋毫: 象征细小之物,暗示生活中的微小细节与困难。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伎儿”指的是哪类人?

    • A. 学者
    • B. 乐师
    • C. 商人
    • D. 农民
  2. “钱刀不盈掬”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 A. 财富充足
    • B. 财富微薄
    • C. 财富无用
    • D. 财富丰盈
  3. 诗中说“岂知从事者”,这句话想表达什么?

    • A. 大家都很关心
    • B. 旁观者的无知
    • C. 所有人都理解
    • D. 这是不重要的事情

答案: 1-B, 2-B, 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丽人行》
  • 白居易《琵琶行》

诗词对比:

  • 杜甫的《丽人行》同样描绘了艺术表演者的生活,通过对比,杜甫侧重于对美的讴歌,而司马光则更关注表演者背后的艰辛与社会的漠视。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宋代文学研究》
  • 《司马光与《资治通鉴》研究》